我国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0:36
本文以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通过调查分析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点投入和扶持方向,找出了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或支持专业,然后对微电子、网络、软件等专业的战略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对微电子芯片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微电子人才、网络人才、软件人才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紧缺人才。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国外信息技术大国在信息人才培养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因此,本文接着以信息技术紧缺人才的软件人才为例,分析了美国与印度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出了对我国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有益的启示。最后依据我国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讨了信息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质量保证机制,吸收了大学科技园区模式对信息紧缺人才培养的可取之处,并对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推进信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分析,提出了国家对信息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以保证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国家的战略性需求。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4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预期目标、内容、方法
1.3.1 研究的预期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3.4 可行性和创新性
2 信息领域紧缺专业的预测
2.1 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2.1.1 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和通讯技术快速地发展
2.1.2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2.2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
2.2.1 美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2.2.2 欧洲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
2.2.3 日本信息技术领域优先发展方向
2.3 信息领域紧缺专业的战略重要性
2.3.1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石
2.3.2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先导和主要平台
2.3.3 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2.4 微电子、网络、软件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
3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1 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1.1 微电子人才总量不足,核心人才尤其缺乏
3.1.2 教学改革滞后于产业发展是微电子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3.2 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2.1 社会和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3.2.2 目前高校培养的网络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明显
3.3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3.1 软件产业人才供不应求,缺口较大
3.3.2 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3.3.3 软件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3.4 信息紧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4 信息紧缺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比较分析——以软件人才为例
4.1 美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4.1.1 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清晰、层次分明
4.1.2 高等院校和软件培训机构共同培养软件人才
4.2 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4.2.1 软件人才是印度软件产业崛起的关键
4.2.2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软件人才培养的不断变革
4.2.3 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
4.3 两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3.1 政府在软件人才的培养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4.3.2 建立健全合理的软件信息人才培养体系
4.3.3 注重培养复合型软件人才和综合竞争力
5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模式
5.1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5.2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原则和培养目标
5.2.1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原则
5.2.2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目标
5.3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5.3.1 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5.3.2 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5.3.3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5.4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5.4.1 实践环节是保证教学环节的深化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5.4.2 微电子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5.4.3 网络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5.4.4 软件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6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机制与相关政策措施
6.1 信息紧缺人才质量保证机制的涵义
6.2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机制
6.2.1 引进外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及外国培训专家
6.2.2 中国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海外培训
6.3 大学科技园区培养紧缺人才的功能
6.4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337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4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预期目标、内容、方法
1.3.1 研究的预期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3.4 可行性和创新性
2 信息领域紧缺专业的预测
2.1 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2.1.1 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和通讯技术快速地发展
2.1.2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2.2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
2.2.1 美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2.2.2 欧洲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
2.2.3 日本信息技术领域优先发展方向
2.3 信息领域紧缺专业的战略重要性
2.3.1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石
2.3.2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先导和主要平台
2.3.3 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2.4 微电子、网络、软件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
3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1 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1.1 微电子人才总量不足,核心人才尤其缺乏
3.1.2 教学改革滞后于产业发展是微电子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3.2 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2.1 社会和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3.2.2 目前高校培养的网络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明显
3.3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3.1 软件产业人才供不应求,缺口较大
3.3.2 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3.3.3 软件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3.4 信息紧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4 信息紧缺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比较分析——以软件人才为例
4.1 美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4.1.1 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清晰、层次分明
4.1.2 高等院校和软件培训机构共同培养软件人才
4.2 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4.2.1 软件人才是印度软件产业崛起的关键
4.2.2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软件人才培养的不断变革
4.2.3 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
4.3 两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3.1 政府在软件人才的培养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4.3.2 建立健全合理的软件信息人才培养体系
4.3.3 注重培养复合型软件人才和综合竞争力
5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模式
5.1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5.2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原则和培养目标
5.2.1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原则
5.2.2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目标
5.3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5.3.1 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5.3.2 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5.3.3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5.4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5.4.1 实践环节是保证教学环节的深化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5.4.2 微电子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5.4.3 网络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5.4.4 软件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
6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机制与相关政策措施
6.1 信息紧缺人才质量保证机制的涵义
6.2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机制
6.2.1 引进外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及外国培训专家
6.2.2 中国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海外培训
6.3 大学科技园区培养紧缺人才的功能
6.4 信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虹,冯世娟;面向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2 王众托;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黄飞雪,孙效里,沈宏书;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喜梅,郝世栋,段曰瑚;美、德、日理工大学培养模式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5 张光斗;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6 李晓辉,游劲松;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0年04期
7 戴仕明;王映龙;许祥云;;高等农林院校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7期
8 王艳;信息技术在当前及21世纪的战略地位[J];国外科技动态;1999年09期
9 王宁章;谢敏;;深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10 兰 军;论印度IT业发展的教育背景[J];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2869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86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