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体系与机理分析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424;F49;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内外工业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信息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研究现状
1.2.4.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问题总结
1.3.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结构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2.1. 工业化理论与信息化理论
2.1.1. 工业化理论
2.1.2. 信息化理论
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依据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后发优势理论
2.2.4. 二元结构理论
2.2.5. 贸易条件恶化论
2.2.6. 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实基础
2.3.1. “两化融合”的现实可行性
2.3.2. “两化融合”的现实必然性
2.3.3. 北京市两化融合现状与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权重确定及模型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来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的划分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评价指标体系特色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3.3.3. 两种方法的比较
3.4. 对两化融合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3.4.1. 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3.4.2. 因子分析结果
3.5.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3.5.1. 各主因子权重
3.5.2. 各指标在相应因子上的权重
3.5.3. 各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3.6.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模型构建
3.6.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单项指标评价标准
3.6.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模型
3.7. 实证调研及分析
3.7.1. 实证调研
3.7.2. 调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4.1.1. 基本原理及特点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基本步骤
4.1.3. 系统动力学的模型结构
4.1.4. 仿真软件介绍
4.2. 模型的创建
4.2.1. 建模目的
4.2.2. 模型的假设
4.2.3. 模型的整体思路框架
4.3. 模型因果关系图的说明与分析
4.3.1. 因果关系图
4.3.2.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4.4. 系统流图的说明
4.4.1. 变量类型的说明
4.4.2. 系统流图
4.5. 模型的仿真
4.5.1. 模型设置
4.5.2. 模型公式
4.5.3. 模型仿真效果验证
4.5.4. 模型主要运行结果
4.6. 模型的模拟控制与启示
4.6.1. 信息化政策的控制模拟
4.6.2. 两化融合政策的控制模拟
4.6.3. 政府服务水平的控制模拟
4.6.4. 人力资源水平的控制模拟
4.6.5. 模型模拟控制的总结与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组织生态学分析
5.1. 组织生态学概述
5.1.1. 组织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5.1.2. 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理论
5.1.3. 系统自组织基本原理及特点
5.2. 两化融合的组织生态学分析
5.2.1. 两化融合体系的自组织特性
5.2.2. 两化融合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机制
5.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组织生态环境分析
5.2.4. 两化融合系统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5.2.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组织边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信息化与工业化重点工作建议与政策
6.2.1. 两化融合推进重点工作建议
6.2.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武锋;郭莉军;;信息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5 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6 杨雄胜,杨臻黛;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1998年05期
7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年22期
8 张艳辉;;组织生态理论在创意产业研究中的应用[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9 葛中全,唐小我,李仕明;对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再认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3期
10 朱庆华;曲英;武春友;;基于统计分析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锐;企业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3 林瑞基;组织人口生态理论及其相关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延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白玉;创意产业园区组织生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永斌;信息技术对企业边界的影响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尹睿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及其测评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闫清卿;赤峰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动态仿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4 彭志高;基于SD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网络仿真模型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佳;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张晓丹;制造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及系统动力学仿真[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2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88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