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基于社会信任的用户网络隐私关注与行为意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8:13

  本文关键词:基于社会信任的用户网络隐私关注与行为意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感知信誉保障 感知政策保障 影响因素 利益博弈


【摘要】: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一系列涉及网络隐私泄露的社会热点事情频发。据调查,,遭遇过信息泄露事件的网民占84.4%,平均每个人遇到的信息泄露事件2.4类,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已面临着严重威胁,网络用户的社会信任逐渐降低。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解决,社会信任无法建立,势必会阻碍网络时代的健康有序发展。参阅现有学者的研究,有关网络隐私的研究侧重于以技术、法律、心理学为切入点定性角度探讨网络隐私保护问题,未见基于社会信任的网络隐私保护相关定量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用户网络隐私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社会信任”因子影响网络用户隐私关注和隐私保护行为的内在机理。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①分析了不同情境下和不同特征用户的网络隐私关注度差异;②构建了网络隐私关注度、隐私感知风险、社会信任(感知政策保障、感知信誉保障)、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了社会信任对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③构建了政府和网络服务商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网络服务供应商和网络用户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论证了提高社会信任的重要性;④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政府提升感知政策保障和企业提升感知信誉保障的政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①隐私风险感知、感知政策保障和感知信誉保障是影响网络用户隐私保护行为的直接因素,隐私关注是隐私保护行为的间接因素。影响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感知信誉保障、隐私风险感知、隐私关注和感知政策保障;②不同情境下用户的网络隐私关注重点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教育水平、网龄和上网频率的用户的隐私关注度差存在显著差异。③由政府和网络服务商均衡的结果可知,政府采取监管审查,会遏制网络服务商滥用或出卖用户个人信息以牟取私利的行为。由网络服务商和网络用户的均衡结果可知,从长期利益来看,网络服务商只有选择保护网络用户的信息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研究成果以期为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和网络服务商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借鉴。由于作者的研究水平、时间精力有限,本文在模型构建和调查样本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感知信誉保障 感知政策保障 影响因素 利益博弈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9;D630;C912.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20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8-10
  • 1.2 文献综述10-15
  • 1.2.1 网络隐私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2 相关理论基础13-15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15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15-16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16
  • 1.6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16-19
  • 1.7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20-25
  • 2.1 概念定义及研究假设20
  • 2.2 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20-22
  • 2.2.1 问卷设计20-22
  • 2.2.2 问卷调查22
  • 2.3 样本描述性统计22-23
  • 2.4 量表问题描述性统计23
  • 2.5 数据检验23-24
  • 2.5.1 量表问题的结构效度检验23-24
  • 2.5.2 量表问题的信度检验24
  • 2.6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用户网络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25-33
  • 3.1 不同情境下用户网络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25-27
  • 3.1.1 商务交易情境下用户网络隐私关注重点25
  • 3.1.2 交流沟通情境下用户网络隐私关注重点25-26
  • 3.1.3 网络娱乐情境下用户网络隐私关注重点26
  • 3.1.4 信息获取情境下用户网络隐私关注重点26-27
  • 3.2 不同特征用户网络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27-31
  • 3.2.1 不同性别用户网络隐私关注度差异27
  • 3.2.2 不同年龄用户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27-28
  • 3.2.3 不同教育水平用户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28-29
  • 3.2.4 不同网龄用户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29-30
  • 3.2.5 不同上网频率用户隐私关注度差异分析30-31
  • 3.3 本章小结31-33
  • 第四章 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3-37
  • 4.1 模型构建与估计33-34
  • 4.1.1 模型构建33
  • 4.1.2 模型估计33-34
  • 4.1.3 模型的总体拟合度评价34
  • 4.2 路径系数与研究假设检验34-35
  • 4.3 影响因素分析35
  • 4.4 本章小结35-37
  • 第五章 政府、网络服务商与用户的利益博弈37-41
  • 5.1 政府和网络服务商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37-39
  • 5.1.1 模型的基本假设37
  • 5.1.2 模型的建立37-38
  • 5.1.3 均衡结果38-39
  • 5.2 网络服务商和用户的无限次重复博弈39-40
  •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39
  • 5.2.2 模型的建立39
  • 5.2.3 均衡结果39-40
  • 5.3 本章小结40-41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41-45
  • 6.1 主要研究结论41-42
  • 6.2 基于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42-43
  • 6.2.1 基于隐私关注度差异的政策启示42
  • 6.2.2 基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政策启示42-43
  • 6.2.3 基于政府、网络服务商和用户博弈结果的政策启示43
  • 6.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43-44
  • 6.3.1 本文的创新点43-44
  • 6.3.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44
  • 6.4 本章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说明48-49
  • 附录:用户网络隐私关注与行为意向的调查问卷49-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锡荣;杨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3年02期

3 李俊明;李皓天;;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及其立法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03期

4 谢刚;李文鹣;崔

本文编号:677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677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