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固话业务自然垄断的度量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固话业务自然垄断的度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固话业务 自然垄断 成本次可加性检验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
【摘要】:2001年加入WTO后,根据关贸总协定之《服务贸易总协定》、《基础电信协议》和我国与美国、欧盟关于中国加入WTO谈判有关中国电信业市场开放的协定,我国保留了3到6年的过渡期,在电信市场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但外资股权限制仍是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最大的门槛,我国外资股权普遍限制在49%。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基础电信运营商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和重组,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垄断格局恢复了市场活力,但是在固定电话领域仍然是一个双寡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格局。中国电信在南方21省市区居于主导地位,而中国联通在北方10省市区居于主导地位,整个固话市场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竞争。支撑运营商对内对外垄断的理论基础是固话业务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因此固话业务长期处于运营商的垄断经营和政府的严厉管制之下。但是一个行业的自然垄断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1996年美国《电信法》就肯定了随着技术的变化固话业务的自然垄断性已经消失。本文首先从电信技术发展层面以及美国的电信改革层面对比分析,提出了原假设:我国固话业务的自然垄断性已经消失。然后就是实证分析方面,进行模型的构建:在衡量自然垄断的指标上本文选取的是成本次可加性检验的SUB值,成本函数模型上选取的是超对数成本函数(TCF)。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对超对数成本函数模型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次可加性检验。最后得出结论验证前面的原假设,发现我国固话业务不再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固话业务的可竞争性环节,并对固话业务对内和对外的开放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固话业务 自然垄断 成本次可加性检验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6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9-10
- 1.1.1 选题的背景9-10
- 1.1.2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内容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11-13
- 1.3.1 研究方法11-12
- 1.3.2 研究框架12-13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13-22
- 2.1 自然垄断理论发展概述13-14
- 2.2 成本函数理论发展概述14-16
- 2.3 我国电信行业垄断特征研究16-18
- 2.4 电信业垄断研究文献综述18-21
- 2.4.1 国内文献综述18-19
- 2.4.2 国外文献综述19-20
- 2.4.3 文献述评20-21
- 2.5 本章小结21-22
- 第三章 固话行业发展与开放背景分析22-34
- 3.1 我国固定电话行业现状简介22-25
- 3.1.1 固定电话技术特征分析22-23
- 3.1.2 我国固定电话业务发展情况分析23-25
- 3.2 三大运营商固话业务发展简介25-27
- 3.2.1 中国电信:南方21省市区主导运营商25-26
- 3.2.2 中国联通:北方10省市区主导运营商26
- 3.2.3 中国移动:收购中国铁通拥有铁路沿线通信网络26-27
- 3.3 我国固话业务改革开放历程27-30
- 3.3.1 拆分重组:从一家垄断到三家独大27-28
- 3.3.2 对内开放:政府管制下民营资本进入步履维艰28-29
- 3.3.3 对外开放:股权比例限制成外商投资最大障碍29-30
- 3.4 美国固定电话行业开放对比分析30-32
- 3.5 本章小结32-34
- 第四章 理论框架与计量方法34-43
- 4.1 理论框架34-38
- 4.1.1 技术和需求的变化与自然垄断34-36
- 4.1.2 成本次可加理论36-38
- 4.2 计量方法38-42
- 4.2.1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构建38-39
- 4.2.2 成本函数模型的变量选取39-42
- 4.3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检验与分析43-55
- 5.1 固定电话业务成本函数的估计43-49
- 5.1.1 数据来源43-45
- 5.1.2 似不相关回归45-47
- 5.1.3 估计结果47-49
- 5.2 固定电话业务次可加性检验49-54
- 5.2.1 成本次可加性的可接受范围筛选49-52
- 5.2.2 成本可加性检验52-53
- 5.2.3 结果及分析53-54
- 5.3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55-58
- 6.1 结论55
- 6.2 政策建议55-58
- 6.2.1 政府层面:构建固话行业充分竞争的环境55-56
- 6.2.2 运营商层面:要坚持创新全方位发展56-58
- 参考文献58-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62
- 附表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志群;卢子芳;;固话业务何去何从?[J];通信世界;2006年05期
2 张丽红;;关于某省电信运营企业预付费固话业务搭建支撑平台的建议[J];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12期
3 刘岩松;;固话业务的拓展与营销[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09期
4 欧阳杉;蔡风平;;固话业务的拓展与营销[J];科技资讯;2006年23期
5 欧阳杉;蔡风平;;固话业务的拓展与营销[J];科技资讯;2007年05期
6 杨纯洁;程慧;;固话业务将扮演怎样的角色?[J];数字通信世界;2007年04期
7 ;联通澄清被禁南下事件 称固话可在全国经营[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07期
8 陈小星;;固网走出低谷的出路[J];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09期
9 何建兵;;铁通固话业务数据中心平台的建设和应用[J];电信科学;2009年S1期
10 陈亮;郭振中;;关于固话查询业务的客户满意度分析——以沈阳市114查号服务台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木喜;数码电话拓宽固话业务市场[N];通信信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马晓芳;“话匣子”延伸固话业务的触角[N];通信信息报;2004年
3 记者 毛涛涛;工信部否认限制联通在南方发展固话业务[N];北京商报;2009年
4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所周良;日本如何扶持固话业务[N];通信信息报;2007年
5 金雅平;浙江网通创新“新互动”固话业务[N];人民邮电;2005年
6 联通;海北联通实现固话“零”突破[N];祁连山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彭t,
本文编号:942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94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