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1:19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统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协整分析 协调发展度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摘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同步发展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对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新命题。安徽是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要实现加速崛起、跨越式发展、富民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并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深度融合是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据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学科理论,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首先,在吸收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两者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的基本理论;其次,依据有关统计学指标设计原则,分别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各年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再次,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数量经济分析方法测度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第四,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安徽“两化”协调发展状况,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析了两化融合状态;最后,分析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一是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新型工业化不是引起安徽省信息化的Granger原因,而信息化则是引起安徽新型工业化的Granger原因;三是安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状况朝良性方向发展、“两化”融合的协同度也不断提高。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协整分析 协调发展度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F49;F22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引言9-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9-12
  • 一、研究背景9
  • 二、研究意义9-12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研究综述12-17
  • 一、新型工业化内涵以及综合评价的研究12-14
  • 二、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研究14-15
  •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作用机理研究15
  •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理论的研究15-16
  • 五、研究评价16-17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17-19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17
  • 二、本文基本框架17-19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19-20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9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19-20
  •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基本理论20-27
  •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20-23
  •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0-21
  • 二、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21-23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关理论23-27
  • 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23-24
  • 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理论24
  • 三、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理论24-27
  •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27-34
  •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27-30
  •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27
  • 二、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27-29
  • 三、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29-30
  • 第二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综合测度方法30-34
  • 一、常用的综合评价测算方法30
  • 二、本文选取的方法30-34
  • 第四章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测度分析34-51
  •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34-43
  • 一、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度34-37
  • 二、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趋势变动分析37-43
  • 第二节 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43-51
  • 一、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43-45
  • 二、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趋势变动分析45-51
  • 第五章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实证分析51-64
  •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整关系分析51-54
  • 一、单位根检验51-52
  • 二、协整检验52
  • 三、Granger检验52-54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54-58
  • 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VAR模型54
  • 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54-58
  • 第三节 安徽省“两化”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分析58-64
  • 一、安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分析58-61
  • 二、安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分析61-64
  • 第六章 加快安徽省“两化”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建议64-70
  • 第一节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4-68
  • 一、安徽省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64-66
  • 二、安徽省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66-67
  • 三、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与融合的问题67-68
  • 第二节 加快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68-70
  •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68
  •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68-70
  • 附表70-72
  • 参考文献72-75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75-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2 周叔莲;;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杨椺椺;李平;;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分析[J];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4 张亚明,杜冠军;信息化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经济论坛;2004年24期

5 曲昭仲;孙泽生;;关于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J];经济问题;2010年01期

6 张秋莲;;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维审视(二):信息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7 乌家培;;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3年12期

8 吴亚燕;建立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江苏统计;2003年04期

9 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9期

10 邹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难点和对策探讨[J];机电工程技术;2008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水霞;Granger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0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950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