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5:03

  本文关键词: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建设用地 利用 绩效 障碍因子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在最近几十年的高速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城镇人口大规模扩张,原有的行政规划面积不足以容纳城市的发展需求,规划范围向外扩张的速度非常快,大量的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必须守住耕地红线,土地的供给需求矛盾理所当然也就越来越突出。兰州市地处西北,地理位置独特,是黄河流经的省会城市之一,可利用的土地相对较为稀缺。如果能够做到相对稀缺的资源在有限投入下得到最大的产出,就达到了经济学做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2000-2012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和发展趋势,分析阻碍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对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最大效益,实现土地的高效率可循环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同时保护土地自有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市辖区内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选用五个大方面即对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水平、土地被开发的密度、单位土地用地面积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中各种用地类型所占比例的统计共27个指标组成一个体系,利用该体系做实证分析,以衡量土地是否实现良好利用,绩效水平是否较高。查阅相关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兰州市2000-2012相关数据,首先,采用极差法标准化处理基础数据,其后,使用改进的熵值法对五大准则层的27个单项指标进行完全客观意义的赋权,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法求得2000-2012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水平及五大准则层指标的绩效水平。并进一步地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准则层及27个指标的障碍度,分析得出2000-2012年障碍度排在前五位的因子以及各指标排进前五位的次数。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市辖区内建设用地的绩效值稳步提高。市辖区建设用地利用绩效在2000-2002处于低级水平,2003-2009处于中级水平,2010-2012建设用地利用绩效水平达到良好。(2)选定的五个方面在2000-2012年间,市辖区建设用地的投入水平和建设用地利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用地利用密度的绩效值均逐年上升。而土地利用结构的绩效水平存在明显的下降阶段,其在准则层中的平均绩效水平也最低,并且近年来维持在这样的水平,仅小幅波动。(3)针对选定的五个方面对建设用地实现更加有效利用的阻碍程度分析可知,建设用地的投入水平是限制其实现更加充分利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力紧随其后的是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但是两者在近年来均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其阻碍较低,尤其在2011-2012年间出现大幅度下降。建设用地的密度对其充分利用的阻碍总体排在第四位。建设用地中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对其实现高水平利用的阻碍最低,但是却在近年来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甚至有可能超过前四个方面。(4)分析27个指标对市辖区建设用地利用绩效值提高的影响可以知道,针对环境问题的投资额度和治理力度是限制建设用地绩效水平提高最重要的障碍因素,另外,单位建设用地上的固定资产规模和投入、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供水和供电、工业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得以处理和利用的水平、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市辖区内人均可以享有的属于公共的绿地面积、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的从业人数及恩格尔系数等都是现阶段限制建设用地绩效值提高的重要因子。实证分析之后,本文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思考,并且认为兰州市市辖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进一步完善,以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分别是:(1)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投入水平和规模,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2)进一步增加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项经费额度,把兰州市建设成为宜居宜人的城市。(3)重视城市内收入较低的群体,着力提高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缩小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4)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实现从业人员质与量的双重提高。(5)着力对建设用地制定出更好的规划方案,调整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所占比例,使市辖区内各种用地比例均衡合理。
【关键词】:建设用地 利用 绩效 障碍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0-12
  • 1.2 研究内容12
  • 1.3 研究思路12-13
  • 1.4 研究方法13
  • 1.5 实证研究结论13-14
  • 1.6 本文行文思路及创新与不足14-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0
  • 2.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16-17
  • 2.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17-18
  • 2.3 文献综述评价18-20
  • 第三章 土地的基础概念和理论20-26
  • 3.1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利用20
  • 3.2 城市土地、绩效20-21
  • 3.3 土地相关基础理论介绍21-26
  • 3.3.1 土地区位理论21-22
  • 3.3.2 地租地价理论22
  • 3.3.3 紧凑城市理论22-23
  • 3.3.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23
  • 3.3.5 循环经济理论23-24
  • 3.3.6 环境承载力理论24-26
  • 第四章 兰州市土地利用概况26-30
  • 4.1 概况26-27
  • 4.1.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26
  • 4.1.2 生态环境变化概况26-27
  • 4.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7
  • 4.2 兰州市市辖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27-30
  • 4.2.1 土地利用概况27-28
  • 4.2.2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8-30
  • 第五章 兰州市土地绩效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和方法选择30-36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32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0
  • 5.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30-32
  • 5.1.3 数据来源32
  • 5.2 评价方法32-36
  • 5.2.1 运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32
  • 5.2.2 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客观赋予27个指标加权计算的权重32-34
  • 5.2.3 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地的绩效值以衡量其利用效果34
  • 5.2.4 障碍度模型诊断障碍因素34-36
  • 第六章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36-49
  • 6.1 数据规范化处理36-37
  • 6.2 确定指标权重37-38
  • 6.3 土地的综合绩效值测算及实证结果分析38-42
  • 6.3.1 综合绩效值测算实证结果38-39
  • 6.3.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39-42
  • 6.4 障碍因子测度及实证结果分析42-49
  • 6.4.1 障碍因子测度结果42-43
  • 6.4.2 障碍因子测度实证结果分析43-46
  • 6.4.3 主要障碍指标的障碍度排序结果及分析46-49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49-52
  • 7.1 主要结论49
  • 7.2 促使土地实现更高绩效值的对策建议49-52
  • 参考文献52-5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出台建设用地征管新办法[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2 ;建设用地报批慢的原因及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9期

3 刘胜华;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展:冲突与协调[J];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4 蓝慰康 ,刘晓桃;广西建设用地报批材料有关问题初探[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5 ;建设用地不能随意占用农田[J];湖南农业;2005年11期

6 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吴旗韬;;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2008年06期

7 阳艳飞;陈松林;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广东土地科学;2008年05期

8 ;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2020年前新增585万公顷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21期

9 范德种;;对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思索[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2期

10 ;甘肃下发通知严控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浅谈建设用地的开发及对策[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杨庆媛;董世琳;冯应斌;;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素红;;加强建设用地规范化征收的对策与建议[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9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王春红;;树立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绿化建设用地的三个问题[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曾广鸿 单卫东;以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用地再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刘子烨;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仅剩20平方公里?[N];联合时报;2012年

3 记者 方芳;我市全面清理整改建设用地[N];湘潭日报;2012年

4 记者 宋禹飞 通讯员 陈建农;安徽今年将供应55万亩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记者 龙晓庆;未来7年深圳建设用地只剩59平方公里[N];民营经济报;2013年

6 记者 宗时风;宁夏首次建立建设用地动态监控机制[N];宁夏日报;2013年

7 李博;建设用地迈向城乡统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8 记者 邵海鹏 刘展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记者 梁现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开展试点[N];四川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马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友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太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世聪;建设用地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费燕;云南“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郭黄琛;介休城区及其近郊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孙立宁;济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燕铟;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林王锋;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莹;岩溶山区不同尺度的城镇扩张遥感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99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099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e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