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住宅碳排放强度分析和用能政策反思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镇住宅碳排放强度分析和用能政策反思
【摘要】:基于最新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镇住宅使用过程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等指标进行估算,并对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指数模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镇住宅能耗结构趋于"清洁化",住宅直接CO_2排放比例趋于下降;住宅能源强度、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总户数、能源碳密度等是影响住宅碳排放和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能源驱动因子。文章最后提出住宅用能的几点政策启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能源效率,竞争力和低碳发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955801)的资助
【分类号】:F299.23;F224
【正文快照】: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国家。2013年中国化石能源碳排放95.24亿吨碳,比2012年增加4.2%,占全球碳排放27.1%,而同期美国占全球碳排放的16.9%?。因而,除了能源的供需矛盾,中国还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珊珊;吴开亚;;中国城镇住宅建设期能耗的估算和预测[J];建筑节能;2014年02期
2 张涛;吴佳洁;乐云;;建筑材料全寿命期CO_2排放量计算方法[J];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01期
3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4 于萍;陈效逑;马禄义;;住宅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综述[J];建筑科学;2011年04期
5 尚春静;储成龙;张智慧;;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比较[J];建筑科学;2011年12期
6 江亿;我国建筑耗能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暖通空调;2005年05期
7 祁神军;张云波;王晓璇;;我国建筑业直接能耗及碳排放结构特征研究[J];建筑经济;2012年12期
8 胡文发;郭淑婷;;中国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杨秀;江亿;;中外建筑能耗比较[J];中国能源;2007年06期
10 徐高清;朱培武;蒋建平;郑培;;推进我国照明电器行业节约能源标准化的若干建议[J];中国照明电器;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凌;孙克飞;;安徽邮电大厦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管理[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2 贾磊;王磊;张秀平;戴琳;;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改进分析[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3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4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5 许淑惠;严颖;王哲斌;彭军;;水泵并联选型及节能运行相关问题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谢丹;;“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8 沈可挺;李钢;;CGE Model Measures Carbon Duty's Impact on China's Export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9 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10 马煜;;国际资源环境新变化及中国的发展模式转变[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林;冯廷龙;唐宏伟;陶金;李刚;;建筑物能效跟踪、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介鹏飞;李德英;;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华敏;李永安;;基于环路拓展的集中供热系统的原理与应用[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白建波;张宇;芮玮玮;杨江金;张菁燕;吴海军;;苏南地区老小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及能耗评估[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9 端木琳;李震;舒海文;蒋爽;朱颖心;;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环境评价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永安;常静;戎卫国;刘学来;;山东省采暖空调度日数及其分布特征[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小根;玻璃幕墙安全性能评估及其面板失效检测技术[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3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姜波;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辉;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7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于靖华;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玉栋;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博;大型热电厂间接连接供暖系统对新型墙体节能建筑供暖能耗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迟光亮;基于TRNSYS的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仿真器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海泉;城阳区旧村改造项目建筑节能工程风险管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党开春;唐山市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臻;华北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储能及其经济性分析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朱新华;基于工质R134a的冷水机组换热器结构分析及系统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鞠鲁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贸易战略调整[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申德艳;预制沟槽供暖地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向荣;王敏权;傅柏权;;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分析与节能减排措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2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3 甄兰平,李成;建筑耗能、环境与寿命周期节能设计[J];工业建筑;2003年02期
4 李飞;崔胜辉;周健;于洋;;厦门市民用建筑能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5 于春刚;;资源节约型城市与省地节能型住宅——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J];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6 高育欣;王军;徐芬莲;林喜华;陈景;;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碳排放评估[J];混凝土;2011年01期
7 尚春静;张智慧;;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J];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8 张涛;吴佳洁;乐云;;建筑材料全寿命期CO_2排放量计算方法[J];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01期
9 黄志甲;赵玲玲;张婷;刘钊;;住宅建筑生命周期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S2期
10 李英子;张超;;对我国建筑节能趋势的预测与分析[J];经济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伟光;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龚志起;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吴星;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汪静;中国城市住区生命周期CO_2排放量计算与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4 靳俊淑;基于碳排放的居住建筑节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2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3 王磊;;英国碳排放征税好处多?[J];中国报道;2010年07期
4 向佳;;新疆参与碳排放贸易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5 王家玮;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莫大喜;常凯;;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动因剖析[J];特区经济;2011年06期
7 李正辉;崔衍安;;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1期
8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9 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10 刘晓;朱永彬;彭永明;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趋势的比较[J];资源科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30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30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