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支持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
本文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 最优信贷规模 银行集中度 经济增长 出处:《新金融》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在Deidda(2006)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商业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半参数和动态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结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函数的倒U型特征明显,信贷规模的最优区间大约在80%-90%之间。银行集中度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该结论与林毅夫等(2009)所提出的最适金融结构理论相一致;在我国当前既定的经济结构下,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体系,加剧银行业竞争,有利于满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有效需求,有利于实体经济增长。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ommercial banks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eidda's 2006) model, and based on semi-parametric and dynamic GMM estimation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 on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under the specif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background, commercial bank credit and economic growth function of the inverted U-shaped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 The optimal range of credit scale is between 80% and 90%. Bank concentr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ways. This conclus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of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put forward by Lin Yifu et al. 2009. Under the established economic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guide the private capital into the banking system,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nd meet the effective demand of the real economy for funds and the growth of the real economy.
【作者单位】: 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分类号】:F832.4;F124.1
【正文快照】: 引言自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新兴市场债务问题相继爆发,我国经济也未能幸免。2013年4月9日,惠誉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将中国的长期本币信用评级从AA-降至A+,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信贷规模/GDP过高导致金融风险过度积累;IMF也对中国信贷规模过高表示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彦琦;;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2 沈钦华;谈儒勇;金晨珂;;信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多层次视角的VAR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3 陈凯;赵晓菊;;经济增长模式、银行类型与盈利优势[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4 刘金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2年08期
5 廖海波;;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融资工具:集合信托债权基金[J];财会月刊;2011年17期
6 贾康;刘军民;;政策性金融与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兼与林毅夫教授商榷[J];财政研究;2010年01期
7 刘湘云;刘溪;;演化博弈视角下区域金融差异性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08期
8 陈享光;袁辉;;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9 肖梅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探讨[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11期
10 冉光和;吴昊;邵腾伟;;金融支持与产业集群发展:西部三省(市)的经验证据[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顺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王翔;李凌;;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两难选择吗[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蒋水冰;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史跃峰;金融和谐论[D];天津大学;2012年
6 闫海洲;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7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马登科;国际石油价格动荡:原因、影响及中国策略[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仲深;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扬;中小企业零售信贷模式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2 席建成;陕西省农村金融支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曹明;中国金融脆弱性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1年
4 何晓静;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中的金融结构支持: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付丹;广东省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宋陈鸽;甘肃省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下的最优融资模式结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碧波;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9 余朝锋;滨海新区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卢晔;我国京沪深三地金融发展的经济驱动因素差异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6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45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