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流动性过剩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1 21:53

李文    西南科技大学

摘要:本文以流动性过剩为背景,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商业银行信贷动力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动力机制、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建设、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素质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

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社会各学者诌议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它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了一个不合常理的现象: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体系也存在着大量的资金盈余,从货币供给需求理论可知,既然存在宏观经济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双过剩,也就意味着流通中存在过多的货币供给量,银行体系充足的流动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应更宽松,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理应更容易。而事实上,一方面大呼流动性过剩,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无法获得满足。这种违背理论、违背常规、与我们预期不符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对其打上一个强烈的问号。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分析

1、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差距持续扩大。2005年,M2增速持续数月超过预期15%的增长率,M2M1间的增速差距由年初3%增长到年末的5.8%2006年,M2M1增速差进一步扩大,3月末,M2同比增长比M1同比增长高8.58%8月末,M2同比增长高达17.6%,增速比上年多2.94个百分点,较M1同比增长高19.4个百分点。2007年,M2同比增数比M1同比增数高出13.63%,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3月末,M2余额为4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9%,增幅比上年末低0.45个百分点;M1余额为1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5%,增幅比上年末低2.80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末,M2余额为62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7.68%,增幅比2008年高9.68%M1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速32.35%,比上年末高出23.29%

    2、银行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呈倒挂现象。20053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最高水平2.18%降到最低水平1.11%左右,均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也呈现回落态势。由于商业银行对利率的变动极为敏感,因此,这种倒挂现象对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将产生很大影响。

3、商业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自2004年国家实行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存贷差逐渐扩大,出现明显背离趋势,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2005年,我国金融机构存差迅速飙升,成为存差增速最快的一年,,2005年年底存差接近9.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17万亿人民币,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差不多就是在此时提出来的。2006年以后,虽然增速有所缓解,但快速增长趋势并没因此消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截至2008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3.9万亿元人民币、28.62万亿元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5.28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流动性过剩被认为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资金供给超过货币资金的需求时,则表示流动性出现了过剩。由货币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流动性失衡分为由经济周期所引发的总量失衡和由供需结构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一般而言,有资金需求的经济主体若有正常融资渠道且能通过该渠道获得资金,则为总量失衡;否则,为结构性失衡。而在我国的广泛农村、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领域、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存在资金匮乏现象。而在商业银行出现大量流动性过剩的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却遭遇资金瓶颈。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所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并非是绝对的总量过剩,而是由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局部相对过剩。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工商部门注册的工业企业总数的99%,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40%和近60%,提供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举例来说,2002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乡镇企业仅占2.1%[1]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统计,我国300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多问题,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流动性过剩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理论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有所缓解,因为出现流动性过剩就意外着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信贷资源,在优先满足大企业信贷的条件下,也有足够的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商业银行出现大量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并未因此改善,依然资金匮乏,出现了相对流动性过剩现象。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符常理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逆向选择使相对高风险的企业获得了贷款, 这样, 银行不但选择了高风险、低质量的企业, 而且由于采用平均成本定价策略, 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无法覆盖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剩余,也不会冒此风险给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为在此时商业银行若不贷款他损失的仅仅是存款利息, 若贷款却可能产生高于贷款利息的损失, 且要付出高于大企业贷款的操作成本,这样的话,贷款往往会使其得不偿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 银行都会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谨慎贷款,宁愿将多余资金囤积也不愿冒风险放贷,这种“惜贷”行为会导致很多种小企业融资困难。

2、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动力不足

一般理论研究都假定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只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且商业银行有足够的信贷资金,就会提供贷款。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受不良贷款资产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以后的利润目标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并非完全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是在合理风险的前提下考虑收益最大化,实质上更多的是以“风险最小化”为目标。而中小企业本身处于产业的低层,存在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抵押资产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持续经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加大了银行的信贷成本,在考虑风险与收益的情况下,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谨慎性原则选择,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

3、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为了应对流动性过剩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央行不断调高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从紧货的币政策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压缩、结构调整,从自身经济效益出发,银行更乐意降低管理成本,发展优质客户,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大客户的维护上,而不愿去关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大企业贷款基本维持以基准利率为准,甚或下浮,或最高上浮10%-20%左右,但对于中小企业银监会鼓励银行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本着利益的驱使,致使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高企。这就致使中小企业进一步面临贷款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的双重困境。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从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自身三方面入手,三管齐下。构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动力机制,减轻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力手段。

1、  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首先,中小企业应积极参加信用保险担保,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以减少银行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融资过程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其次,中小企业应致力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树立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规范经营行为, 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 建立内部治理机制,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并引进人才, 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整理和报送各种资料, 将信息披露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从而加强融资能力。

2、加强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首先,完善和发展中小银行体系。研究表明以股份制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拥有更高的信贷倾向,且往往更偏好中小企业,因此,组建地方性中小银行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建立和发展中小银行体系,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其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动力机制。要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动力,关键在于转变其经营目标,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另外,建立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因为从实践来看,金融机构一般都偏好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的金融机构是主要服务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因此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有政府支持,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这更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质量。

3、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许多发达国家采取各种金融支持政策和手段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既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融资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又可以通过担保或监督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1)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专门的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为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日本政府成立了三家由其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专门为有发展前景但又缺乏资金的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德国政府也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2)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运用政策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担保机构,并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文慧,奚敏华.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多重原因分析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5年第12期,第146-148页。

[2]翟国辉,刘振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月第15卷第4,30-33页。

[3]章建伟.基于流动性过剩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经济问题,200708

[4]缪小眉,贺刻奋.银行流动性过剩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浅析——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纵横,200806

[5]刘雅文,李文.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5)



本文编号:15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5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9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