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调整

发布时间:2018-03-14 23:20

  本文选题:资产证券化 切入点:结构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把具有未来可预测收入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实现了变现和可投资,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是二十世纪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融资方式有债权和股权两种,而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为融资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它日渐成为与债权和股权并列的第三种融资工具。我国直2005年以来,开始尝试着推出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至今仍只限于很少的机构和投资者之间。进入2013年,我国的监管机构开始向市场传递推动证券化产品的信号,陆续出台了各类征求意见和管理办法。市场普遍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走上与过去美国相似的道路。资产证券化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产品之一,不再只是影响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还是考核各金融机构能力和衡量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要想使资本市场走向成熟,那么引入资产证券化,还选择于市场是一种必然,所以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本文主要理论研究到实证分析,再到案例分析,使得理论充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结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9章,但从结构上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将从资产证券化理论的角度对资产证券化的产品、交易结构、交易流程和风险控制进行详细阐述;接着,再通过实证模型,对于市场上交易标的最广的贷款类证券化进行检验,探究风险影响因素的效应,将风险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借此提出对于未来风控的建设性意见;最后,结合2013年最新资产证券化的案例,对其交易进行分析,充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产生的背景及期望达到的目的和意义;接着,本文引入了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个人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主旨加以阐述,这对于指高文章的作用积极意义;再次,本文介绍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文章结构进行安排;最后,在综合了上述三点基础之上,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由于国内外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已相对比较完完善,所以很难在理论上有创新。为此,本文充分利用现有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实事和政策变化,加以实际案例分析,力求提高创新的价值。 第二章,着重在理论的研究。首先,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进行阐述。本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入经证券化后所对应的产品类型。资产证券化是经过长久发展而来的产品,所以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本章也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究。 第三章,交易结构是资产证券化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章介绍了两类基本的交易结构,转递和转付模式。不同的交易结构意味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更加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另外,交易流程和交易参与机构也是构成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保证。对于交易流程的设计是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收益为目的,所以本章简单对交易流程做了介绍。最后,对于参与机构的不同职责本章也进行了探究。重点在于发起人、SPV、评级机构、增级机构和承销机构。 第四章,本章主要从金融市场存在的普遍风险进行论述,目的是为引入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风险带来的调整。通常情况下,风险是对于未来事件的不确性描述。在金融市场我们通常将风险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由于系统风险的不可规避性,所以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章介绍了几类重要的非系统性风险,并就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介绍。 第五章,本章的重点是在对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资产证券化的特有风险。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通常认为有提前偿付风险、信用风险和证券化风险。本章对于每个具体的风险就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确立了一定的防范机制和理论基础 第六章,本章主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论述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础。作为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法律法规一直以来滞后的状态也成为严重制约市场发展的关键。然而,伴随我们国发展成熟资本市场目标的确立,监管部门的行政法规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也引人关注。 第七章,本章对于目前市场普遍存在的贷款类资产证券化,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的方式进行风险和收益检验,探究影响风险和收益的各因子所具有不同效应,最后,我们总结了未来贷款资产证券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和防范方式。 第八章,本章结合2013年以来重要的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评述其交易结构和方式,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纪超;农发行资产风险的规避途径[J];济南金融;2001年02期

2 刘联峰;企业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J];山西统计;2001年01期

3 钟豪;谈我国的资产证券化[J];求实;2002年04期

4 钟豪;浅谈我国的资产证券化[J];企业经济;2002年02期

5 谢志华;;资产也是风险[J];财务与会计;2004年10期

6 丁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对策[J];会计之友(B);2005年02期

7 张杰;;试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8 宗军;吴方伟;;我国资产支持证券的特征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金融;2006年02期

9 黄涛;;拓展金融空间的现实把握——评《资产证券化手册》[J];全国新书目;2007年02期

10 钟吉鹏;许光建;;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几点思考——基于美国的经验教训与警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艾共成;;依法扩大资产风险防范空间[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晓东;金融不良资产与资产证券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2 纪敏;资产证券化从四方面促进金融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5年

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太原市分公司 郝卫国;资产结构动态管理机制探讨[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4 王欣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浅谈资产结构动态管理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向冬梅;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N];经理日报;2002年

6 李证;资产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的“捷径”?[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曹蓓;资产风险加大 中小银行“组团”防冲击[N];证券日报;2012年

8 全国政协委员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推进资产证券化常态发展 发挥其积极作用[N];人民政协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刘振盛;资产证券化蹒跚疾行 理想与现实距离亟待制度再突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桂衍民 刘雁;从五方面防范资产包风险[N];证券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那铭洋;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育华;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张利;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李曜;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D];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

5 王安乐;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王志强;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理论与经验证据[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曹俊勇;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我国的路径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李晗虹;连续时间框架下资产混合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吴佳;中国投资者金融资产国际化投资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振华;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2 马乐;论资产证券化[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3 王宁;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陈秋梅;资产证券化会计:国际模式和我国选择[D];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

5 刘浩洋;资产证券化[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6 李小友;资产证券化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问题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游德铭;试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8 蒋玉湘;我国资产证券化及其风险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唐澜;我国政策性银行资产证券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李寿男;美国资产证券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3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613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