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下)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在线资源
研究参考
公共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
人事管理
学术跟踪
国际观察
客座研究人员文章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解读
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下)
2011-11-16 | 访问次数: | 编辑:rky | 【】
2011-11-16
(三)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根据数理模型的设计,以收入基尼系数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体的指标为:(1)收入基尼系数(G)。本文结合张婵娜(2008)的总结和笔者的测算来生成中国历年的收入基尼系数。(2)教育基尼系数(GJY)。本文参考姚继军(2009)的测算结果,借鉴洪兴建(2008)离散型数据的收入基尼系数测算方法进行具体测算。(3)卫生基尼系数(GWS)。本文选用人均床位数指标来间接表征居民卫生状况,根据人均床位数分布描绘出中国居民卫生人力资本洛伦兹曲线,进而计算出卫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4)人均人力资本存量(H)。这里的人力资本存量包括教育投资、卫生投资、培训投资、迁移投资和科研5种形式共同形成的人力资本积累。本文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焦斌龙、焦志明,2010)。(5)劳动所得在总收入中的比重(W)。本文用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来表征劳动所得占总收入的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工资总额和GDP数据计算所得。(6)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M)。本文用该指标来表征经济市场化程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和总职工人数的数据计算所得。
由于不同数据的残缺,选取1983-2007年作为全部指标的年限(见表1)。本研究的计量模型选用其对数值来进行,具体为:。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
三、人力资本存量与居民收入差距:模型回归及检验
(一)人力资本存量与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相关关系考察
首先单纯考察人力资本存量和基尼系数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存量与收入基尼系数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但二者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呈现出二次曲线的形式。为此简单地做了基尼系数与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之间的回归,结果支持二次曲线形式的判断。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中国的确存在人力资本存量与收入基尼系数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当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达到2875.816元时,收入基尼系数达到顶点,之后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而降低。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一直低于该标准,仅2007年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判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处于该倒U形曲线的左侧。然而,这种简单的相关分析仅能看出二者关系基本变化趋势,不能进一步考察具体的相关程度,因此需要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虚假回归需要对各变量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从图2可以看出,6个变量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不具有平稳性;经过一阶差分之后表现出了平稳性特征。同时为进一步求证数据平稳性特征,对模型中涉及的6个变量进行了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到,变量LnG、InGJY、lnGWS、LnH、LnW、LnM在1%和5%显著水平上均表现为非平稳。一阶差分之后,D(LnG)、D(LnGJY)、D(LnGWS)、D(LnM)在1%显著水平上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现出平稳性;D(LnH)、D(LnW)没有通过1%显著水平的单位根检验,但在5%显著水平上也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现出平稳性。因此可以确定6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三)模型回归
根据上述数据,对模型做了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和D.W.值通过了检验。但教育基尼系数对数(LnGJY)、卫生基尼系数对数(LnGWS)、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对数(LnW)、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对数(LnM)未通过t检验;并且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对数(LnM)的系数符号错误,按照前文的分析,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应与收入基尼系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该比重越高反映市场化程度越低,收入分配应该相对更加均等,但回归却显示该系数为正;同时教育基尼系数对数(LnGJY)、卫生基尼系数对数(LnGWS)的系数符号和系数值也存在着值得推敲之处,按照散点图中国教育基尼系数、卫生基尼系数与收入基尼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反向运动关系,除非二者对收入基尼系数影响不显著,否则应该呈现负相关。由此可以推断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基于拟合残差平方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一条重要的要求就是自变量必须相互独立。若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那么会使普通最小二乘的方差增大、t统计量值被低估、模型缺乏稳定性、预测结果不可信。
为此这里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测模型的多重共线性,结果为:。
经验表明,当方差膨胀因子VIF≥10时,存在多重共线性,而本文模型中方差膨胀因子为30.88931,也就是说回归所得的方差为线性无关时的30.88931倍。
针对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引入一种有偏估计方法岭回归来进行模型的估计,其求解的基本方程组为:
所确定的估计量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岭回归估计,I是单位矩阵。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正规方程组比较,可以发现岭回归在中加入了对角元素,所加入的对角常数λ即为岭系数,其是待定常数。由于岭回归是根据OLS的标准化公式对矩阵进行变形而来,若取λ=0,即有,回到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时的状态。此外,可见岭回归是线性估计,同时,可见其还是有偏估计量。
运用岭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从图3的岭迹图中可以看出,当λ≥0.4时5条岭迹曲线均趋于平稳,故选择λ=0.4时的岭回归结果来建立岭回归方程:
同时得到岭回归估计的残差平方和:0.1。说明模型的岭回归估计结果是比较成功的。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存量效应。具体来说有以下结论。
第一,目前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差距扩张效应大于平等化效应。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差距拉大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基尼系数的弹性为0.0747.尽管这个弹性比较小,但仍然说明中国目前正处于扩张效应大于平等化效应阶段。这一结论与中国的发展实践也是契合的。1987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进入0.3,直至2000年中国收入基尼系数才超过0.4,2000年之后,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接近了0.5.而这几年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扩招、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卫生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对科技投入量大幅增加等,带动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2000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1511.16元,2007年增长至3178.52元。2000年之前就获得人力资本的居民,收入快速提高;2000年之后获得人力资本的居民收入也不断增加;没有获得人力资本的居民则收入增长较慢,扩张效应非常显著。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获得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开始下降。2000年之后,教育基尼系数下降到0.3之下,卫生基尼系数下降到0.13之下,并持续下降至0.10.这种平等化优化了人力资本在不同居民中的分布,人力资本存量对居民收入的平等化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但整体而言,扩张效应大于平等化效应。
第二,中国目前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但已接近顶点。中国目前随着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但计量结果显示,这个弹性系数只有0.0747.这就说明中国已经接近倒U形曲线的顶点。另一方面,前面的测算指出中国倒U形曲线顶点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为2875.816元,中国已经接近了这个水平。尽管这个测算是粗略的,不能以此为标准,但据此得出中国接近顶点这个结论还是可信的,因为它与中国发展阶段是对应的。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但目前物质资本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是长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将更多的依赖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增加,但供给还不足,人力资本存量对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还没有发挥作用;相反,人力资本增加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拉大了人力资本拥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人力资本制度是影响存量效应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收入差距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但从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收入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人力资本存量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存量效应受相关制度的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分别用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和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来衡量制度的变化。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这两个指标对收入基尼系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分别达到-0.243和-0.259.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导致收入基尼系数降低0.243个百分点,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导致收入基尼系数降低0.259个百分点。这说明制度对人力资本存量效应的重大影响。同样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在不同的所有制下,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在公有制企业中,职工收入相对差距不大,所以国有企业职工比重越大,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职工收入差距较大,往往会进一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弹性达到0.243,说明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后,非公有制企业得到大力发展,且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拉得很大。同样,在不同的分配制度下,人力资本的存量效应差异也较大,实证研究显示,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为负值,说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初次分配制度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这是中国实行的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的原则的表现。弹性达到0.259,说明初次分配对职工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了。从具体数据看,1990年中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5.8%,之后持续下降,2006年降到10.9%,16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这再次说明了中国初次分配制度存在着严重问题,它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雪梅(2004):《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第6期。
2.洪兴建(2008):《基尼系数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3.焦斌龙、焦志明(2010):《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经济学家》,第8期。
4.赖德胜(1997):《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第10期。
5.刘国恩等(2004):《中国的健康人力资本与收入增长》,《经济学(季刊)》,,第4期。
6.姚继军(2009):《中国教育平等状况的演变——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估算(1949~2006)》,《教育科学》,第1期。
7.张婵娜(2008):《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评价综述》,《当代经济》,第9期。
作者: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焦斌龙来源:《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5期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返回
新闻评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6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