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经济功能协调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25 09:27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结构 切入点:城市经济功能 出处:《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07期


【摘要】: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能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发挥及用地效益提升,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复合系统理论,以长株潭城市群15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经济功能互相作为投入产出指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4个时间段(1986年,1995年,2002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总体上协调,在4个研究时段的协调度依次分别为:1.682438,1.570161,1.291063,2.93262。协调度总体趋势是先下降,再逐步提升。(2)从长株潭城市群15县市每个分区的协调度来看,处于协调的地区集中在长沙市区、株洲市区,包括炎陵县;不协调的县市包括醴陵市、长沙县、攸县和茶陵县;其他县市属于基本协调。该研究成果反映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对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Rational urban land use structur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ic function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aking 15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n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takes the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he urban economic function as input and output indexes. The land use structure-economic function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1986, 1995, 2002, 2005)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economic fun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structure-urban economic fun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generally coordinated,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n the four study periods is respectively:: 1.682438 / 1.570161 / 1.291063/ 2.93262.The overall trend of coordination degree decreases first. From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ach sub-district of 15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areas in coordination are concentrated in Changsha, Zhuzhou, including Yanling, the discordant counties and cities include Liling, Changsha, Youxian and Chal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reflec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us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fun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金】: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软科学科技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2010-2013)
【分类号】:F293.2;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宜程;申玉铭;王茂军;刘希胜;;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J];城市规划;2008年10期

2 孙爱军;吴钧;刘国光;庞金亮;;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交通;2007年02期

3 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4 李秉仁;试论城市规划在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城乡建设;1995年05期

5 鲁春阳;杨庆媛;靳东晓;李新阳;文枫;;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6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7 张秋娈,李景国;邯郸市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罗铭;陈艳艳;刘小明;;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4期

9 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年01期

10 彭沙沙;吴小萍;梅盛;;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方国;万奇灵;;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2 崔开俊;石诗源;;南通市区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3 汪雪格;汤洁;王立军;杜立志;;基于GIS-MATLAB-CA的农业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顾湘;;产业结构演进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5 杨婉;李鹏;于书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6 李远;刘晓文;方晓航;于锡军;张晓芒;李光东;关群顺;;珠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缪磊;胡松山;;基于DEA的开发区企业土地利用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8 周显鹏;翟文侠;柯新利;;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9 陈其春,吕成文;含山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书汉;;现代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思路[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李新阳;;近几年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特点研究——基于117个案例城市的实证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渺希;;城市工业用地自发性功能转型的外部性检验——以上海市虹口北部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万奇灵;;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设计[A];重庆市测绘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暨2005-2006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8年

5 刘炜;;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闫卫阳;;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刘炜;;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吴永红;;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与方法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权;高文杰;赵荣山;李宏伟;;石家庄城市空间发展分析[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10 彭琼;斯克纲;;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探讨——以绍兴县城独山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叶建;城市土地供应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小徐;基于DEA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海华;运河变迁与聊城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7 甘奇慧;基于精明增长的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微;环渤海都市圈城市间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彭洋;兴国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红;湖南省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新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1期

3 石兆旭,崔莹,任福田,石建军;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魏权龄,李宏余;决策单元的变更对DEA有效性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5 蒋贵国,张静;不同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6 张复明;城市定位问题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7 朱才斌,邓耀东;城市区域定位的基本方法[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8 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9 武晓波,赵健 ,魏成阶 ,黄丽芳 ,阎守邕 ,肖春生;细胞自动机模型用于城市发展模拟的方法初探——以海口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10 孙钰,姚晓东;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优化探讨[J];城市;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颖;经济增长中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梅盛;基于GIS的城际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剑斌;;基于分形理论建设用地的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能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2 夏艳婷;翟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综述——基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的视角[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08期

3 凌世新;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人地关系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年01期

4 徐学选,高鹏,王炜;延安农林牧土地结构阶段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年03期

5 邓永生;梁军堂;;安阳市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S1期

6 王宗明,张柏,黄素军,李建平,宋开山,段洪涛;基于GIS和信息熵的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分析——兼论系统无序度、复杂性与多样性[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03期

7 周小莉;谭少华;巫山;;土地资源利用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12期

8 李倩;刁承泰;;江津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9 邵晖;胡宝清;严志强;;基于区域生态足迹模型的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白明华;宋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尚德;陈若凝;;浅议土地利用与管理科学体系[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郭玉田;杨德军;黄自力;;襄樊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及潜力分析[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韩美琴;陈银蓉;;柳州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持续性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郭荣中;申海建;张毅;;基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分析——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廖炳恒;隋U,

本文编号:1662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662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