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5卷 第5期2007年10月
文章编号:1003-2053(2007)05-0952-07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Vo.l25No.5
Oct.2007
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朱 瑜,王雁飞,蓝海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本文以19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及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官僚型文化对结构资本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创新型文化对和支持型文化对人力资本具有正面影响,而关系资本仅受到支持型文化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本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及成功新产品/服务绩效,结构资本有助于市场绩效的提高,而关系资本对市场绩效、人力资源效能及成功新产品/服务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和组织绩效的关系链中,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智力资本;企业文化;组织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4;F06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企业的核心能力也从原来一种产品或技
术的拥有,转变成为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而这种知识的开发与管理与智力资本密切相关
[2]
[1]
1 文献回顾
智力资本最早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Senior于1836年提出,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知
[3]
识和技能的总和。1969年Galbraith扩展了这一概念,指出智力资本不仅是纯知识形态的静态资本,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美国学者ThomasStewart于1991年在其经典性论文5智力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6中对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智力资本是使一个企业、组织和国家富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从此以后,智力资本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研究者采取的研究取向不同,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于智力资本
[4]
的定义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取向论,知识管理取向[5][6]
论,信息科学技术取向论和人力资源管理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建立在企业资源观和知识观基础之上的,基于知识管理取向的更能体现智
[5]
力资本的本质。本研究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认为企业拥有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性知识的总和即为智力资本。
[7]
。
智力资本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创新性、前瞻性和预测性的综合体现,在今后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智力资本优先发展的企业将处在领先的优势地位。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大量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创新工作,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几年保持高速增长,那么,智力资本作为战略性核心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国企业智力资本管理情况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产出与效益具有哪些作用?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企业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当前知识经济大环境条件下,智力资本的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拟从微观角度入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智力资本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
收稿日期:2006-10-27;修回日期:2007-0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02023)
作者简介:朱 瑜(1976-),女,四川宜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王雁飞(1974-),男,山东潍坊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蓝海林(1959-),男,广东大埔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
本文关键词: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7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