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困境解析
本文选题:低碳城市 + 新制度经济学 ; 参考:《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07期
【摘要】:中国在低碳城市发展方面付出诸多努力,效果却不如人意,近期更是频繁遭受雾霾袭击。为了探究其中症结,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工具,将影响低碳建设的因素分为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非制度因素,并理清三者关系和作用。接着,以长期被学界忽略的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以"重中心,轻边缘"哲学观为例,解析了它是如何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最后,提出低碳城市发展要注重协调低碳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非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
[Abstract]:China has made a lot of efforts to develop low-carbon cities, but the results are not as good as the recent frequent haze attack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use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s an analytical tool to divid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low-carbon construction into inform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non-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nd role of the three factors. Then, taking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by scholars for a long tim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aking the philosophy of "focusing on the center rather than the ed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i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in China.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non-institutional factor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城镇低碳建设发展模式与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BAJ07B01—1)
【分类号】:F299.23;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2 潘斌;;“低碳”对规划的冲击有多大[J];城市规划;2009年12期
3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4 潘海啸;汤婛;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5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6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7 孙斌栋;石巍;宁越敏;;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1期
8 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4期
9 秦波;邵然;;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实证和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03期
10 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吴旗韬;;面向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与案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唐菲;施六林;任杰;;科学规划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低碳式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3期
3 周杰良;;低碳理念下高职《花卉生产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4 曹坤源;周葆生;;低碳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陆枭麟;;江苏省城市规模效益时空比较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6 李雪芬;;路径依赖视角下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7 蒋波;邱长生;吴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健康水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8 刘兵;;中国首家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创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9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10 雍新琴;张安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穆军;孟小兰;覃路燕;;建设低碳城市的环保应对措施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高榕;蔡俊恒;王莉;朱恩云;高兵;强娟;;西安低碳城市规划初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陈金平;;“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思考——以上海市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平利;周海波;高程;;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大连市高新区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易德琴;严爱琼;;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低碳规划对策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顾巧泼;;大连小城镇空间发展的低碳策略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剑鸣;潘志勇;;花桥国际商务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朱琳yN;;生态低碳社区规划——以上海市青浦区徐泾东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范晓磊;都明;王殿秋;;试论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应用[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何勇生;保险监管的国际比较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武辉;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怀c,
本文编号:1986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198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