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熵变视角的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判别

发布时间:2018-10-12 09:13
【摘要】:借鉴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变方程原理,结合熵值法和PSE模型,对2001—2011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模式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脱离了正常的演进轨道,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主宰了整个城市化过程,而过于忽视"人"的城市化,且资源(这里主要指土地资源)粗放、低效投入特征明显;基于PSE模型的生态环境水平,无论是压力指数、敏感性指数、弹性指数,还是综合水平在研究期间都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且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先升后降再升;城市化系统的总熵值一直小于0,表现为一条不平稳的上升曲线;生态环境的总熵值时正时负,其中,2003、2006、2010、2011年是"拐点",映射出生态环境系统是一条不平稳的波浪形曲线,时升时降;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交互耦合的总熵值具有与生态环境子系统总熵值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具有相同的"拐点"和曲线形状,且其"拐点"对应的演化模式是拮抗型耦合关系演化模式,其余年份对应的是协调型耦合关系演化模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ntropy change equation in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al benefit in Jilin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1 is analyze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PS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 deviated from the normal evolution track, economic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urbanization dominated the whol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human" was ignored too much. And resources (here mainly refers to land resources) extensive, inefficient input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 based on the PSE model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 whether pressure index, sensitivity index, elastic index, Or comprehensive level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all of them show obvious stag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total entropy of urbanization system is always less than 0, which shows an unsteady rising curve, that is to say, the total entropy of urbanization system is less than 0, and then decreases and then goes up again, and the total entropy of urbanization system is always less than 0. The total entrop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mong which, 2003 / 2006 / 2010, 2011 is the "inflection point",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an unsteady wave curve, rising and falling; The total entropy valu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sub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has the same changing trend as the total entropy val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that is, it has the same "inflection point" and curve shape. The "inflection point" corresponding to the evolution model is antagonistic coupling relationship evolution model, the other year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ordinated coupling relationship evolution model.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路易斯维尔大学地理与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0SSXT101)资助
【分类号】:F299.27;X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春;林永钦;谢莉芳;;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萍乡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2 彭永林;盛连喜;;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困境与政府行为选择[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3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4期

4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5 孙平军;修春亮;;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6 孙阿忠;朱旭;;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7年01期

7 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8 李鹤;张平宇;;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J];干旱区地理;2012年05期

9 孙平军;封小平;孙弘;修春亮;;2000-2009年长春、吉林城市蔓延特征、效应与驱动力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10 冉渊;李璐;;吉林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省建设浅析[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3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6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7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8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郑纯辉;赵杰;;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0 董谦;刘秀娟;王军;;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10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苑;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法制的思考与建议[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冯辉;论长株潭城市群排污权交易的障碍与法律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5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星辉;梅州畲江新城规划中的山体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妍竹;基于成本平衡关系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2 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3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4 杜江;刘渝;;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5 张淑娟;;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中FDI因素的分析与比较[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6 张启成;城市化与城市质量[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7 孙平军;修春亮;王颖;;“流”视角的长春市蔓延特征与作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8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9 武春友,叶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那伟;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瓦尔·买买提明;塔世根·加帕尔;;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卞鸿雁;任志远;;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3 敖民德力根;;调水后额济纳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21期

4 赵冉;马永胜;孙光;付勇智;;“灌溉-排水-人工湿地”系统生态环境效应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07期

5 林彰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镇赉县为例[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王兆华;王莉霞;贾永健;;河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7 赵海晓;刘霞霞;;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8期

8 张浩;王济;曾希柏;白玲玉;;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年02期

9 敖]溔;刘秀华;;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乌敦;李百岁;;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克宁;李玲;吕巧灵;陈伟强;路婕;孙艳丽;;郑州城市化过程中土壤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郑丙辉;郅永宽;郑凡东;李子成;;滇池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韦亮应;卢远;莫建飞;;南宁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强;任敏敏;;济南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张正栋;;韩江流域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吴丰昌;刘丛强;傅平青;岳兰秀;黎文;白英臣;王立英;;天然溶解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世杰;;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宫兆宁;宫辉力;;北京湿地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龚建文;张正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东江流域东源县为例[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梦奎;环境与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刘钦;贞丰推进“五创一争”提升城市化水平[N];黔西南日报;2010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王梦奎;在发展中要保护生态环境[N];中国工业报;2008年

4 公众与环境中心主任 马军;小康恐怕会被环境拖后腿[N];南方周末;2009年

5 本报记者 申萌;城市环境决定人居环境[N];中华建筑报;2005年

6 记者 操秀英 陈瑜;三峡水利工程可降低库区平均气温[N];科技日报;2009年

7 张兆军;东北拉响生态警报[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吕文波 谢炳波;9个镇实现垃圾集中处理[N];青岛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铭贤 综合整理;全省划分4个生态功能区[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张兆军;东北生态恶化拉响警报(上篇)[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彪;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彭文甫;基于RS&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水献;开孔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5 谷保静;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国案例[D];浙江大学;2011年

6 钟海燕;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黄木易;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变异与生态环境效应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张乃星;过量氮和磷引起的富营养化对海水无机碳源汇强度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金兴;西安市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凌;城市化进程下的昌吉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高军波;河南省城市化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弦;城市化对合肥热岛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5 丁润超;黑龙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孟帅;平定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赵安周;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于波;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秦泗刚;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西北大学;2005年

10 刘美玲;基于GIS和RS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效应监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2265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265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c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