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新农保个人账户缴费与给付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19:47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以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是城镇,农村老年人口也达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何更好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2009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争取在2020年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同时还规定了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了缴费标准和政府的补贴标准等相关内容,使新农保开始进入正规化,真正做到为农民谋福利。 新农保实现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面互动的良性循环模式。明确了国家对农民养老的责任,规定了政府财政补贴的金额,这是与老农保的农民完全自我储蓄模式的最大区别。个人账户作为新农保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个人账户的缴费模式,国家规定了100—500共五个档次,对选择较高档次的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同时,地方政府对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给予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补助。当农民达到“退休”年龄时,领取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为全部余额除以139。本文针对个人账户缴费和支付环节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测算农民是否能够承担得起新农保缴费,并通过精算模型,,对个人账户的给付和养老金替代率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法,对新农保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
【图文】:

中国统计,出版社,资料来源,个人账户


图 3-1 2011 年我国 CPI 增长变化幅度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新农保个人账户给付的精算模型分析据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参保农民可以自主选择 100—500 等,有条件的集体可以对参保农民给予补助。地方政府对个人账户进每人每年 30 元。达到法定领取年龄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全部存款余额除以 139。个人账户给付模型基本假设先,《指导意见》对集体补助的方式方法没有硬性规定,只对参保和政府补贴金额有明确要求。而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性制度的情况下,集体补助的金额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假设个人账

农民,增长率,年增长率


标替代率 RR,即参保农民给付期的平均养老金收入与给付期前一年的农民日常消费支出的比值。(1)6001212YanPYPRR+ ×= =(3-5)中:Y 为给付期前一年的农民人均消费支出;Y0为缴费期开始前一年的农村人均消费支出;a 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增长率;n 为参保农民开始缴费年龄。对于公式(3-5),缴费期开始前一年的农民人均消费支出 (Y0)取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即 W0=4381 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增长率 a 取 2006—20这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所以 a=4%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3.89;F84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诚;周婷婷;;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储蓄率关系研究[J];海南金融;2009年05期

2 刘昌平;谢婷;;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评估与反思[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4期

3 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4 原俊青,杨兵,李泽慧;养老保险的连续精算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关振宇;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J];农业经济;1999年05期

6 徐颖;李晓林;;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研究述评[J];求索;2009年09期

7 余兴厚;;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年02期

8 米红,邱晓蕾;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兼论不同收入群体替代率的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9 张晖;何文炯;;中国农村养老模式转变的成本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10 柳清瑞;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晓;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均衡政府责任及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04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604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