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我国P2P网络信贷模式及其异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4:04

  本文关键词:我国P2P网络信贷模式及其异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创新性的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产生了互联网金融,我国正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此外,随着我国居民个人金融需求的增加,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投融资需求。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热潮及国内金融体制单一的双重背景下,P2P网络信贷应运而生,在弥补现有金融机制不足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P2P网络信贷2005年产生于英国,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实现个人对个人资金借贷活动的全新金融模式。作为西方国家的舶来品,P2P网络信贷模式进入我国之后便迅速发展,呈爆发性增长势头,但是与此同时,在中国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投融资环境扭曲的现实土壤中也出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中国式异化。在伴随着大量P2P平台倒闭、跑路的现实情况下,关于这种新型金融模式及其异化模式的研究对于促进P2P网络信贷在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从异化角度对我国P2P网络信贷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对P2P网络信贷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接着在对国外两家规模较大的P2P网络信贷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P2P网络信贷的一般特征;然后在简单描述了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历程之后,具体分析了我国三家典型的P2P网络信贷模式,并通过对三家异化失败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P2P网络信贷模式在我国的异化表现,进而从动因和风险两个方面对这种异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实证部分通过Netlogo软件对P2P网贷环境进行了模拟,并对提供担保这一异化形式给P2P平台带来的风险进行了仿真研究,进一步验证了P2P异化模式存在的风险;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P2P网络信贷 运营模式 异化模式 模拟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24.6;F83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9-12
  • 一、国外研究现状9-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2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12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12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12-14
  • 第二章 P2P网络信贷相关理论分析14-27
  • 第一节 P2P网络信贷的内涵14-17
  • 第二节 P2P网络信贷相关理论基础17-18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17
  • 二、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17-18
  • 第三节 典型国家P2P网络信贷模式分析18-24
  • 一、英国P2P网络信贷:Zopa模式18-20
  • 二、美国P2P网络信贷模式:Prosper模式20-23
  • 三、典型国家P2P网络信贷模式的启示23-24
  • 第四节P2P网络信贷的一般特征总结24-27
  • 第三章 P2P网络信贷在我国的实践及异化分析27-45
  • 第一节 中国P2P网络信贷发展历程回顾27-30
  • 第二节 中国典型的P2P网络信贷模式描述及失败案例分析30-37
  • 一、纯中介模式——拍拍贷30-32
  • 二、债权转让模式——宜信32-34
  • 三、融资担保模式——有利网34-35
  • 四、中国P2P网络信贷平台失败案例分析35-37
  • 第三节 中国P2P网络信贷模式中的异化表现37-40
  • 第四节 中国P2P网络信贷模式的异化动因分析40-42
  • 第五节 中国P2P网络信贷模式的异化风险分析42-45
  • 第四章 基于NetLogo的P2P网络信贷异化风险仿真实验45-51
  • 第一节 实验设计思路45-46
  • 第二节 仿真实验设计46-48
  • 一、实验假设46-47
  • 二、试验流程设计47-48
  • 第三节 仿真实验与结果48-51
  • 一、实验控件设置48-49
  • 二、实验结果分析49-51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51-54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51-52
  • 第二节 政策建议52-54
  • 参考文献54-5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慧平;激活汽车消费需要怎样的信贷模式[J];汽车工业研究;2002年05期

2 周晓敏;;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模式掠影[J];大众理财顾问;2004年08期

3 郭文心;;建立新型信贷模式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黑龙江金融;2006年05期

4 温

本文编号:276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76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1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