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与效果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16:47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其设计的初衷为了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所有者赋予经营者一定数量的股票,从根本上实现公司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上的一致,以期望经营者能站在所有者的角度以长远的视角去治理和经营公司。中国股权激励的发展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2010年以来,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呈井喷的态势,无论是内容设计还是整体的规范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随着2008年股市的暴跌和2010年股市的萎靡不振,导致上市公司先前宣布的股权激励计划大面积“流产”,并且有部分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计划变为公司的福利而不是激励,显示了我国股权激励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此,探索适合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势在必行。 本文是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效果作比较实证研究,在阐述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有关的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应用股权激励的经验、启示和借鉴,阐明了七种激励模式的概念、优缺点,并将相似的模式对比研究,分析了股权激励的核心要素,对中国股权激励实行的现状做了描述性统计,在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沿着不同的激励模式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会有不同影响的思路,对2009年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21家上市公司(包括14家实施股票期权和7家实施限制性股票的上市公司)的2008年和2010年的财务数据运用SPSS作配对样本T检验。 实证分析结论是股权激励对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显著性影响,细分研究发现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显著性影响,而限制性股票的作用则相反,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显著性影响。
【学位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72;F832.51;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1 论文的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公司控制权理论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综述
        2.2.2 股权激励模式文献综述
        2.2.3 文献综述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股权激励模式的种类及特点
    3.1 股权激励模式的种类
    3.2 股权激励几种相似模式的比较
    3.3 中国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核心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股权激励模式效果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描述性统计
        4.1.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
        4.1.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特点分析
        4.1.3 国企和民企在激励模式上的选择偏好
    4.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与模式的实证研究
        4.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2 实证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4 实证研究结论
    4.3 结论及解释
第五章 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
    5.1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5.1.1 激励模式的选择
        5.1.2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选择
        5.1.3 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绩效考核制度
    5.2 宏观政策的建议
        5.2.1 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
        5.2.2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方向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晖明,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企业绩效——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04期

2 白仲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实证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绍妮;管理层股权激励对股东利益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晶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曾诚;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邱天耿;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比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2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832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