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基于资本保全的可转债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1:59
   可转换债券是我国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工具之一,而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不规范,融资动机非理性,严重侵犯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以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及股权稀释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以资本保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标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控制权私有收益最大化,即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非理性;可转换债券存续期短,日渐成为股权融资的替代品;转股价格调整频繁且调整幅度较大,加重了可转换债券股权稀释程度;可转换债券与股利政策相辅相成,成为大股东“掏空”的新途径。 本文以2002-2011年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大股东利益侵占的间接检验方法,以事件研究法的累积超额收益率量化中小股东利益,以两权分离度、控制链长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大股东利益侵占可能性,检验结果显示累积超额收益率与两权分离度、控制链长度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显著负相关,由此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监管当局对再融资的苛刻要求、金融机构对银行贷款的严格审查等外源融资约束有效地抑制了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发挥了正外部效应,即外源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治理功能。而在公司内部治理及会计信息质量中,所有权控制方式、独立董事行为能力、管理层来源及会计信息质量显著地影响着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而金字塔结构、股权制衡度及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影响则较弱,其影响因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干扰,显著性程度较单因素考察下有所下降,这说明外部制度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是一种替代关系。 本文采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可转换债券股权稀释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可转换债券存续期内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在股利政策、会计信息质量及个股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影响可转换债券股权稀释程度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股利政策、盈利能力及会计信息质量,且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为促进转股,具有非理性分红及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发展对可转换债券的股权稀释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及公司特征因子时,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股权结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股利政策及个股特征是影响可转债股权稀释程度的主要方面。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股权高度集中、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制度背景中,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机是实施大股东利益侵占,并通过盈余管理、恶意的现金分红政策促使可转债持有人转股,稀释中小股东的现金流权,间接转移公司的收益,进一步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为改变这种非理性的融资动机与弱化可转换债券的股权稀释程度,规范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执行更严格的再融资门槛,实行市场化的管理,切实防范筹集资金的滥用,同时还要明确规定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财务标准、股利支付率的阈值及通过其他方法来制止上市公司盲目的现金股利分配行为;另一方面,改善公司治理的内部环境,充分发挥大股东治理的积极效应、董事会的内部监督职能及管理层的作用;最后,加强对可转换债券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行为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规范与可转换债券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减少中小股东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学位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832.51;F275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资本保全
        1.2.2 公司债券与可转换债券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基于相关理论的资本保全研究综述
        2.1.1 基于成本补偿理论的资本保全研究
        2.1.2 基于收益理论的资本保全研究
        2.1.3 基于产权理论的资本保全研究
    2.2 可转债发行动机的文献综述
        2.2.1 可转债发行动机的主要理论与假说
        2.2.2 可转债发行动机的实证研究
    2.3 可转债股权稀释的研究综述
        2.3.1 股权稀释的内涵及量化
        2.3.2 可转债股权稀释的影响因素
    2.4 资本保全下可转债研究综述
        2.4.1 控制权与可转债融资
        2.4.2 股东收益与可转债融资
    2.5 研究评述与启示
第3章 资本保全下可转债问题的理论分析
    3.1 可转债资本保全的理论基础
        3.1.1 权益理论
        3.1.2 成本补偿理论
        3.1.3 经济学收益理论
        3.1.4 相关融资理论
    3.2 可转债资本保全的内容分析
        3.2.1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保全
        3.2.2 控制权的保全
        3.2.3 收益权的保全
    3.3 可转债资本保全的机制分析
        3.3.1 外部制度环境
        3.3.2 非正式制度
        3.3.3 公司治理
        3.3.4 会计信息质量
第4章 资本保全下可转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可转债的属性
    4.2 可转债市场的现状描述
        4.2.1 国际可转债市场的发展与概况
        4.2.2 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4.3 资本保全下可转债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明显
        4.3.2 股权稀释较严重,损害现有股东的利益
        4.3.3 可转债存续期逐短,使之成为股权融资的替代品
        4.3.4 可转债融资规模日趋增大,企业疏于防范融资风险
        4.3.5 可转债资会成本计算不准确,不符合成本补偿的要求
        4.3.6 可转债转股价格与股利政策相辅相成,为大股东“掏空”提供新途径
第5章 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存在性研究
    5.1 假设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研究方法与检验模型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分组检验分析
        5.3.3 回归结果分析
第6章 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市场化进程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2 经济周期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3 外源融资约束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4 所有权控制方式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5 金字塔结构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6 股权结构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7 董事会特征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8 管理层特征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1.9 会计信息质量对可转债融资的大股东利益侵占动机的影响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单因素回归及结果分析
        6.3.3 多因素回归及结果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第7章 可转债股权稀释问题研究
    7.1 可转债股权稀释的形成原理
        7.1.1 可转债股权稀释的内涵
        7.1.2 可转债股权稀释的形成
    7.2 可转债股权稀释影响因素
        7.2.1 宏观环境因素
        7.2.2 标的股票因素
        7.2.3 所有权结构因素
        7.2.4 会计信息质量因素
        7.2.5 公司股利政策因素
        7.2.6 公司特征因素
    7.3 可转债股权稀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7.3.1 假设提出
        7.3.2 实证研究设计
        7.3.3 实证研究结果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资本保全下规范可转债行为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外源融资管理
        8.2.2 优化股权结构
        8.2.3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管职能
        8.2.4 优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管理层的聘任机制
        8.2.5 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8.2.6 规范现金股利支付行为
    8.3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
    8.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桂峰,欧阳令南;高额现金股利、可转换债券融资与市场效率——基于西宁特钢的案例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2 谷澍;论产权分离模式与企业资本保全[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1期

3 袁艳红;;资本保全与收益理论再探[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06期

4 易玄;谢志明;唐剑丽;;制度环境、政治关系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5 柳斐;;演进资本保全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财务与会计;2006年17期

6 吕珍玉;谢刚;;控制权收益视角下的我国可转债发行动机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5期

7 张保华;;资本维持原则解析——以“维持”的误读与澄清为视角[J];法治研究;2012年04期

8 祝继高;张乔;汤谷良;;可转换债券:融资工具还是制度安排——基于贝恩资本投资国美电器可转换债券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5期

9 高闯;郭斌;;创始股东控制权威与经理人职业操守——基于社会资本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7期

10 刘峰,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建华;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靖;定向增发中的控股股东行为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冯玥;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博弈均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路静敏;基于破产风险的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唐立新;我国企业可转换债券定价与投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5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2835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