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1:00

  本文关键词: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信用评级最先孕育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它解决了当时市场中存在的投资者与发行人间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在证券评级中一直奉行着公正、客观、专业、独立的评级准则。但经过长时间发展,证券评级机构的这一准则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受到了挑战,我国评级机构出现了评级虚高、评级公信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已成为必然。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中国证监会是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主体,但是证券业协会的管理以及评级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同样被认为是对评级机构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三类不同方式的监管中仍存在不完善之处。首先,证券评级机构市场准入规则不够全面,其中机构准入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而证券业务的准入则不具备完善的条件和程序,欠缺对评级业务能力的有效审查。其次,关于评级业务的规则,相关法律不够细化,特别是利益冲突管理和信息披露规则无法落实到位,这也凸显出评级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最后,评级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不健全,我国缺少关于机构退出的规定,而业务退出也缺少必要的条件、程序。另外,评级机构欠缺民事法律责任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评级恣意的行为。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断出台法律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管理,它主张加强信息披露以减少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存在,并对利益冲突区分不同严重程度进行管理,这些改革对我国证券评级机构的监管有着积极借鉴意义。为了建立更独立客观的评级机构,我们应首先明确评级机构各监管主体间的协调机制,这是因为证券市场的混业经营行为已越来越普遍,分业监管模式造成许多评级行为无法被纳入监管之中,使得监管效率较低。其次,评级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应以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为目的,分别从机构、业务两方面提出完善措施,同时也应对评级机构的业务能力加强审核,,为评级市场良性竞争、优胜劣汰提供畅通的渠道。最后,关于评级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在评级机构与受评对象之间因委托评级合同的存在,可以按照合同法规定解决纠纷;而在评级机构与广大市场投资者之间,只有评级报告存在,缺乏追究合同责任的基础,但评级机构也应因评级不真实而承担一定责任,这可以从侵权法规则中寻求依据。 针对资本市场中证券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监管者应当通过健全评级机构监管协调机制、市场准入机制、评级业务规则、退出机制以及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对评级机构做出全面的规划,保障证券评级市场的有序运营,使其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作用。
【关键词】:证券信用评级机构 信息不对称 市场准入 退出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87;D971.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引言12-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6
  • 1.2.1 国外文献13-14
  • 1.2.2 国内文献14-16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6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6-17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17-18
  • 第2章 证券评级机构的基础理论18-26
  • 2.1 信用评级的定义19
  • 2.2 证券信用评级的界定19-20
  • 2.3 证券信用评级的理论基础20-23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21-22
  • 2.3.2 交易成本理论22
  • 2.3.3 看门人制度理论22-23
  • 2.4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界定23-25
  • 2.4.1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定义和性质23-24
  • 2.4.2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24-25
  • 2.5 小结25-26
  • 第3章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现状及问题26-36
  • 3.1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26-27
  • 3.2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现状27-31
  • 3.3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31-35
  • 3.3.1 评级机构各监管主体间缺乏协调机制31
  • 3.3.2 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不全面31-32
  • 3.3.3 评级业务监管不完善32-34
  • 3.3.4 评级机构退出监管规定较为模糊34
  • 3.3.5 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不健全34-35
  • 3.4 小结35-36
  • 第4章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及启示36-41
  • 4.1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36-39
  • 4.1.1 明确准入监管36-37
  • 4.1.2 《多德法案》对证券评级机构的治理37-39
  • 4.2 对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启示39-40
  • 4.2.1 明确证券评级机构的监管主体39
  • 4.2.2 确立准入监管规则39
  • 4.2.3 加强证券评级机构行为规范39-40
  • 4.2.4 完善证券评级机构的责任40
  • 4.3 小结40-41
  • 第5章 完善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建议41-48
  • 5.1 明确评级机构各监管主体间的协调机制41
  • 5.2 健全证券评级机构市场准入规则41-42
  • 5.3 完善证券评级机构业务规则42-45
  • 5.3.1 利益冲突的防范43-44
  • 5.3.2 加强信息披露44-45
  • 5.4 明确证券评级机构市场退出机制45-46
  • 5.5 完善证券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46-47
  • 5.6 小结47-48
  • 结论与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华;麻锐;;论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J];当代法学;2008年06期

2 聂飞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反思及启示——以司法判例为视角[J];东方法学;2010年06期

3 刘迎霜;;“发行方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法律迷局解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罗培新;;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之完善[J];法学杂志;2009年07期

5 鄂志寰;周景彤;;美国信用评级市场与监管变迁及其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2期

6 胡光志;封红梅;;信用评级结果引用制度论析——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法律制度改革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马林影;赵放;;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行为分析及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1期

8 伍治良;;论信用评级不实之侵权责任——一种比较法视角[J];法商研究;2014年06期

9 朱圆;钟心惠;;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10 范思雯;;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准入标准及本土评级机构的国际化出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09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13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