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08:26

  本文关键词: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迅速扩张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伴随的日益凸显的环境和交通等问题使人们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这种形势下,建设集约型、宜居型居住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为研究对象,从中观层次出发,进行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以中、低度利用土地为测算对象进行理论潜力测算和宜居性现实潜力测算,旨在为合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供方向。本文根据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的现状,划定居住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其代表。结合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和研究区实际状况,从宜居性的角度,选取土地利用强度、满意度与综合效益状况三方面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在保证居住环境宜居的前提下,设定评价指标理想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过度、集约利用的土地面积达到了74.50%,但仍有挖潜的空间。采用基于规划允许的潜力测算方法计算出居住用地的理论潜力,在此基础上,考虑居住区的宜居程度对潜力转化的影响,采用综合修正系数法,构建宜居性修正指标体系,将计算得出的宜居性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即获得宜居性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潜力为698.16hm2,宜居性现实潜力为298.12hm2,理论潜力远大于现实潜力。因素层指标修正系数介于0.0007~0.0231之间,其中家庭经济状况的修正系数最大,出行方便性的修正系数最小。在宜居性的限制作用下,理论潜力不能完全转化,其中出行方便性对潜力转化的限制作用最大,且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情况与实地调查的居住区情况相符,说明此研究思路与方法科学、合理,可作为原有方法基础上的一项尝试性创新。
【关键词】:居住用地 宜居性 潜力 集约利用 南昌市中心城区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3
  • 1.2.1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9-11
  • 1.2.2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11-13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2 相关概念与方法16-23
  • 2.1 相关概念16-17
  • 2.1.1 城市居住用地16
  • 2.1.2 宜居概念16
  • 2.1.3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16
  • 2.1.4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潜力16-17
  • 2.2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17-20
  • 2.2.1 评价思路17
  • 2.2.2 功能区与样本片区划分方法17-18
  • 2.2.3 权重确定方法18-19
  • 2.2.4 理想值确定方法19
  • 2.2.5 评价指标标准化19
  • 2.2.6 集约度计算模型19-20
  • 2.3 宜居性居住用地潜力测算方法20-23
  • 2.3.1 潜力测算类型划分20
  • 2.3.2 理论潜力测算方法20-21
  • 2.3.3 宜居性现实潜力测算方法21-23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23-28
  • 3.1 南昌市概况23-24
  • 3.1.1 经济地理概况23
  • 3.1.2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23-24
  • 3.2 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概况24-26
  • 3.2.1 居住用地利用现状及特点24-25
  • 3.2.2 居住用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25-26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26-28
  • 3.3.1 数据来源26
  • 3.3.2 数据处理26-28
  • 4 南昌市中心城区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28-37
  • 4.1 构建指标体系28-29
  • 4.2 权重与理想值的确定29-31
  • 4.2.1 权重值的确定29-30
  • 4.2.2 理想值的确定30-31
  • 4.3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31-37
  • 4.3.1 功能片区和样本片区的划定31-33
  • 4.3.2 集约度计算33
  • 4.3.3 集约利用类型判定33-34
  • 4.3.4 评价结果分析34-37
  • 5 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规模潜力测算37-52
  • 5.1 基于规划允许的理论潜力测算37-38
  • 5.1.1 理论潜力计算37-38
  • 5.1.2 潜力分区38
  • 5.2 宜居性现实潜力测算38-47
  • 5.2.1 基于宜居性的限制性修正指标体系的构建38-39
  • 5.2.2 宜居性问卷调查39-41
  • 5.2.3 指标量化41-42
  • 5.2.4 确定指标权重42-45
  • 5.2.5 现实潜力计算45-46
  • 5.2.6 潜力分区46-47
  • 5.3 潜力测算结果分析47-52
  • 5.3.1 理论潜力测算结果分析47-48
  • 5.3.2 现实潜力测算结果分析48-51
  • 5.3.3 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对比分析51-52
  • 6 结论与讨论52-56
  • 6.1 研究结论52-53
  • 6.2 提高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53-54
  • 6.2.1 提高居民集约用地意识53
  • 6.2.2 合理规划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53
  • 6.2.3 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3-54
  • 6.2.4 因地制宜地对各片区进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54
  • 6.3 讨论54-56
  • 附录56-76
  • 参考文献76-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斌;李江风;王建英;李伟松;;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1期

2 张婷婷;;国家级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以合肥市高新技术区为例[J];吉林农业;2013年01期

3 周克昊;谭荣辉;刘艳芳;孔雪松;;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域土地利用节地潜力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9期

4 宋成舜;翟文侠;陈志;刘成武;;西宁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5 韦兰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6 邓玲;顾金土;;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研究综述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周娜;;睢宁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8 王佳洁;李钢;鞠军;丁忠义;杨宏兵;;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沛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9 王华;刘娇;杨向欢;;河南省夏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J];农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汪琴;邹自力;张小平;侯长莉;胡鑫;;基于3S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江西省宜丰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明开宇;基于3S的廊坊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胡民锋;武汉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潜力测算[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金长春;我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宜居性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龙佳伟;成都都市区宜居性分析与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张波;济南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83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