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基于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视角的“以房养老”风险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0:04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视角的“以房养老”风险量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我国目前以基本养老保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三种养老方式为主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2014年7月到2016年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城市进行“初步以房养老”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养老体系多样化的开始。“以房养老”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在我国仍然属于初级探索阶段,发展极其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以房养老”风险的认识问题。从“以房养老”的参与者来分析,参与“以房养老”的老人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本文从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视角出发,在对以房养老内涵做了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以房养老”运作模式的研究找到风险源,并分析以房养老风险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在众多风险量化模型中选定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以房养老”风险量化的模型;以全国04-13年10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指标相关性和鉴别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房养老”风险量化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确定了各个风险量化指标的权重;然后建立模糊评价集,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测算出我国的“以房养老”风险等级为中级风险;最后选取北京市为实证检验的案例,通过模型测算出北京市“以房养老”的风险等级为中级风险,与北京市作为试点城市的现状相符,检验了本文“以房养老”风险量化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针对北京的情况提出金融机构在北京开展“以房养老”业务时规避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以房养老 风险量化 熵值法 模糊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69.6;F299.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10
  • 1.1.2 选题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13-15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论文框架14-15
  • 1.3.3 技术路线15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5-16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6-21
  • 2.1 以房养老风险的相关概念16-17
  • 2.1.1 以房养老的内涵的界定16-17
  • 2.1.2 以房养老的风险17
  • 2.2 理论基础17-21
  • 2.2.1 期权理论17
  • 2.2.2 生命周期理论17-19
  • 2.2.3 风险控制理论19
  • 2.2.4 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19-21
  • 3 以房养老风险量化模型的确定21-27
  • 3.1 现代风险量化模型的介绍21-24
  • 3.1.1 金融风险管理模型21-22
  • 3.1.2 其他模型22-24
  • 3.2 风险量化模型的评价和选取24-27
  •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以房养老风险量化27-41
  • 4.1 以房养老风险量化指标体系27-32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27-28
  • 4.1.2 量化指标的辨识28-30
  • 4.1.3 指标体系的建立30-31
  • 4.1.4 指标体系说明31-32
  • 4.2 以房养老风险量化指标权重的确定32-37
  • 4.2.1 以房养老风险量化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32-33
  • 4.2.2 以房养老风险量化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33-37
  • 4.3 以房养老的模糊综合评价37-41
  • 4.3.1 以房养老风险评价集的建立37-38
  • 4.3.2 以房养老风险隶属度向量的确定38-39
  • 4.3.3 模糊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39-41
  • 5 实证分析41-47
  • 5.1 实证的选择41
  • 5.2 北京市以房养老风险等级的确定41-45
  • 5.3 结论和建议45-47
  • 5.3.1 风险量化结果分析45
  • 5.3.2 北京市“以房养老”风险规避建议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60
  • 致谢60-61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勒懿;;以房养老:理想主义的旗帜插不上现实的城堡[J];现代经济信息;2007年11期

2 王春华;;怎样看待我国的“以房养老”[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年03期

3 欧阳渊;;以房养老在我国“试水”艰难的原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4 祁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房养老[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5 张忷英;唐丹丹;王强;;浅论以房养老模式[J];企业导报;2009年10期

6 沈琰;;“以房养老”值得探索[J];浙江经济;2010年08期

7 王艳艳;;试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6期

8 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9 张曼;;对以房养老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年01期

10 祝罗骁;;关于以房养老各种风险及防范的初探[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戴律国;;上海实施“以房养老”的探索[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杰;张鹏;;“以房养老”暂不可行[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楠;;我国“以房养老”的普及模式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铎全;吴梦珍;刘晓荣;;“以房养老”模式的新探索[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5 徐皓;;关于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论述[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6 杨轶;;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文化障碍[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邬凤英;“以房养老”是否可以“养老”[N];中国商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胡凤娟;以房养老不再遥远[N];宝鸡日报;2007年

3 本期执笔 宋时飞;“以房养老”初试水[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谢丽佳;“以房养老” 看上去很美[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钟华;以房养老 百姓为何不买单[N];经理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春红;“以房养老”能否破解养老难题?[N];辽宁日报;2007年

7 陈丽君;“以房养老”值得期待[N];市场报;2007年

8 钟泉 黄玉;“以房养老”离我们有多远?[N];湘潭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黄晏君;以房养老在我市悄然兴起[N];哈尔滨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曦;“以房养老”需跨三门槛[N];消费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耀祺;“以房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晓楠;济南市实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董君莉;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肖彩波;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邓依伊;中国发展“以房养老”:问题、经验借鉴与解决对策[D];湘潭大学;2012年

6 赵慧;我国以房养老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彭文祥;中国“以房养老”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张淼;完善我国以房养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李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以房养老”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汪莉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以房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视角的“以房养老”风险量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83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