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资本论文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12:08

  本文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的集合融资产品,是我国政府为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做出的重大努力。在实践过程中,资本市场较为关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风险,同时随着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集合融资模式推行范围的逐步扩大,对其发行上市后的后期信用风险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集合债券的主体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命力脆弱,信用风险是其主要风险,而在集合债券发行上市后的信用风险波动也较大;另一方面,集合债券产品是几家中小企业联合发行,企业之间的违约关联也加大了集合债券的主体违约率,而随着宏观环境及产业政策的变化,企业之间的违约相关性也会随之变动;同时由于集合债券均存在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方在增信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总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产品由于其特殊的发行模式,使得其主体预期违约率的度量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将违约风险分为个体违约风险、集合违约风险以及担保方信用风险三部分,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提出了度量的一般理论。并讨论了信用风险的成因及特点,结合“不完全信息理论”,“破窗理论”,“内生性破产理论”对信用风险来源进行了剖析。考虑集合债券的特点,本文运用修正的PFM模型测度集合债券上市后的个体违约风险,针对集合债券企业数量众多的情况,本文运用Copula函数建模测度其主体违约率,并基于Vasicek模型度量第三方增信后集合债券的信用风险。根据构建的模型,利用现有集合债券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测度集合债券的追踪信用评级。最后,本文从政府、融资主体以及担保增信三个角度,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追踪评级 修正的PFM模型 Copula函数 Vasicek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3;F832.5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意义14-15
  • 1.2 相关研究综述15-20
  • 1.2.1 个体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综述16-18
  • 1.2.2 集合信用风险研究综述18-19
  • 1.2.3 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研究综述19-20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20-21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20-21
  • 1.3.2 论文的结构和框架21
  • 1.4 文章的创新及不足21-23
  • 1.4.1 文章的创新之处21-22
  • 1.4.2 文章的不足之处22-23
  • 第二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相关概论23-28
  • 2.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定义及特点23-24
  • 2.1.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定义23
  • 2.1.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特点23-24
  • 2.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成因及机理分析24-28
  • 2.2.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成因24-25
  • 2.2.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25-28
  • 第三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追踪评级模型构建28-39
  • 3.1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28
  • 3.2 基于修正PFM模型的集合债券个体信用风险研究28-32
  • 3.2.1 PFM模型的概述28-29
  • 3.2.2 PFM模型的推导及计算29-31
  • 3.2.3 修正的PFM模型31-32
  • 3.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信用风险度量32-34
  • 3.3.1 Copula函数的概述32
  • 3.3.2 基于Copula函数的总体信用风险度量32-34
  • 3.4 基于信用增级视角的集合债券信用风险34-39
  • 3.4.1 Vasicek模型的概述34-36
  • 3.4.2 集合债券主体追踪评级36-39
  • 第四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39-48
  • 4.1 数据来源39-43
  • 4.1.1 数据选择标准39-42
  • 4.1.2 模型参数设定42-43
  • 4.2 实证结果43-45
  • 4.2.1 修正的PFM模型实证结果43-44
  • 4.2.2 基于Copula函数的实证结果44-45
  • 4.2.3 信用增级后的实证结果45
  • 4.3 结论及分析45-48
  • 4.3.1 模型结果分析45-46
  • 4.3.2 实证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46-48
  • 第五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对策48-53
  • 5.1 从我国政府角度出发的信用风险控制48-49
  • 5.1.1 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48
  • 5.1.2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与中心数据库48-49
  • 5.1.3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惩戒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49
  • 5.2 从集合债券融资主体角度出发的信用风险控制49-50
  • 5.2.1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的内生机制49-50
  • 5.2.2 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监督机制50
  • 5.3 从集合债券信用增级50-51
  • 5.3.1 创新增级模式50-51
  • 5.3.2 完善担保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51
  • 5.3.3 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再担保机制51
  • 5.4 研究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A MATLAB编程求解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56-57
  • 附录B 2013云南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配对企业基本信息57-58
  • 附录C copula函数求解违约距离与copula参数58-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集合债券: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理财杂志;2007年09期

2 钟增文;;集合债券: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金融经济;2007年15期

3 李琳;;集合债券: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12期

4 朱华;;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的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8年23期

5 ;对中小企业开展集合债券融资的可行性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8年10期

6 院美芬;王娟;张文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3期

7 刘铭波;崔卫平;孙金龙;;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前期工作应注意的事项[J];改革与开放;2009年09期

8 张军;林俊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制度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9 吴群;;新时期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10年09期

10 范舟;;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文献综述[J];中国市场;2010年5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晓红;张琦;;具不可预料违约风险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定价[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燕玲;集合债券10月首发 中小企业发债试探上路[N];中国经营报;2007年

2 崔彦玲;我市将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N];常州日报;2010年

3 李靖;集合债券:中小企融资新途径[N];财会信报;2010年

4 记者 董云峰;集合债券首单花落芜湖中小企业[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温格林;陕西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N];现代物流报;2013年

6 吴铭;20家中小企业“抱团”发债10.3亿[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朱海峰邋李信宏;集合债券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胡佩霞;中小企业集合债券20日首发[N];商务时报;2007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胡佩霞;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昨首发[N];深圳商报;2007年

10 王娅莉;国内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深圳发行[N];中国质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为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机制及其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周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雷;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案例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董学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明宇;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制度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

4 曹梦娇;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郄亚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任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肖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湘玲;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党艳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问题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390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