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抑制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抑制性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 创业板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财务数据的事件屡见不鲜,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债权人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造成财务状况被扭曲,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扰乱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秩序。同时,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确保经营效率和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其中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创业板是个比较“年轻”的主体,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同时问题也不断涌现,而各种问题尤其是财务方面出现的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内部控制的质量和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本文选取2011-2013年15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回归分析时剔除不足10家上市公司的行业,最终选定13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扩展的琼斯模型与会计稳健性综合考虑构建应计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将计算得出的正常应计利润作为回归模型1的被解释变量;利用Roychow dhury提出的模型计量真实盈余管理,将计算得出的操纵性经营现金流量、操纵性生产成本和操纵性可控期间费用综合考虑的结果作为回归模型的2被解释变量;在衡量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时,运用可感知的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方法,即综合考虑样本上市公司在2013年公布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当年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将评价结果作为回归模型1和2的解释变量;同时选取一些公司治理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真实盈余管理不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根据分析结论,本文认为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同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外部主体的监督,才能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使我国创业板市场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 创业板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5;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11-12
-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11-12
-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12
- 1.3 相关文献综述12-17
- 1.3.1 国外文献综述13-14
- 1.3.2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3.3 文献评述16-17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图17-18
- 1.4.1 研究方法17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17-18
- 1.5 本文的创新点18-20
- 第二章 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20-30
- 2.1 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20-25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20-21
- 2.1.2 盈余管理的动机21-22
- 2.1.3 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经济后果22-24
- 2.1.4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24-25
- 2.2 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25-28
- 2.2.1 内部控制的概念25-26
- 2.2.2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26-27
- 2.2.3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27-28
- 2.3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28-30
- 2.3.1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28-29
- 2.3.2 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管理存在因果关系29-30
- 第三章 我国创业板的概况30-36
- 3.1 我国创业板的建立与作用30
- 3.2 我国创业板的特点30-33
- 3.2.1 以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31
- 3.2.2 上市标准较低31-32
- 3.2.3 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32
- 3.2.4 退市制度更为严格、更加市场化32-33
- 3.3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3-36
- 3.3.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33-34
- 3.3.2 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4-36
- 第四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36-51
- 4.1 现有计量模型与方法36-44
- 4.1.1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与方法36-41
- 4.1.2 内部控制的衡量方法41-44
- 4.2 本文的变量选择与计量44-49
- 4.2.1 盈余管理的计量44-46
- 4.2.2 内部控制的衡量46-47
- 4.2.3 控制变量的选择47-49
- 4.3 研究假设49-50
- 4.4 模型设计50-51
- 第五章 实证分析及结论51-62
- 5.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51-52
- 5.2 应计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52-56
- 5.2.1 分行业回归系数52
- 5.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52-53
- 5.2.3 相关性统计53
- 5.2.4 多元回归分析53-56
- 5.3 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56-61
- 5.3.1 分行业回归系数56
- 5.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56-57
- 5.3.3 相关性统计57-59
- 5.3.4 多元回归分析59-61
- 5.4 实证分析结论61-62
-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62-66
- 6.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62-63
- 6.1.1 多元化持股模式62
- 6.1.2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62
- 6.1.3 控制董事会规模62-63
- 6.2 建立健全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制度63
- 6.3 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公司制转变63-64
- 6.4 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的作用64
- 6.5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64-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1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0年01期
2 亓同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王以荣;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年10期
4 束红;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与难点[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年11期
5 梁必文,宫彦冰;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年04期
6 刘桂艳;鲁永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0年12期
7 赵洪刚;;浅谈企业内部控制[J];工业会计;2000年12期
8 翟志华;初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J];财会月刊;2001年08期
9 潘经民;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月刊;2001年18期
10 李瑞勤,王静明,王大华;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工业技术经济;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2009中国企业内部控制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代序)[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2 龚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看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方向[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3 郑石桥;徐国强;;论融入管理体系中的内部控制设计[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美英;;内部控制实证研究文献回顾[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海林;;试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内部控制课题组;李孝林;陈丽蓉;;汉简中的内部控制方法探索——汉代内部控制初步发展论[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福琴;张颖;;试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玲玲;;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许金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其建设思路——来自企业治理理论的解析[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胡继荣;杜景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A];2002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法律顾问室 厉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浅析[N];安徽经济报;2003年
2 曹文火;内部控制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财经报;2001年
3 温庆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之我见[N];湖南经济报;2002年
4 黄荣林;对完善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N];湖南经济报;2003年
5 冯均科;从经营者入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N];经济日报;2000年
6 陈义根 左自如;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N];经理日报;2002年
7 淮安市燃料总公司 郭永生;浅谈企业内部控制[N];江苏经济报;2003年
8 贾宝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N];江西日报;2003年
9 卜聪铎;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10 ;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N];期货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敏;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宏;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钟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宋京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周继军;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者代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旺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定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车桂娟;基于政府审计视角的政府内部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赵建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忠华;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2 张燕;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宋环环;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孙伟;内部控制演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5 徐许慧;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李永峰;内部控制战略性应用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7 鲁清仿;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赵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李普玲;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王建慧;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2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byz/82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