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伦理学视野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7-12-31 21:01

  本文关键词:伦理学视野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探析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媒体 影像传播 伦理问题 抉择模式 伦理原则


【摘要】:当前,新媒体影像传播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日益严重:淫色暴力影像的泛滥、影像造假煽情之风的流行、影像歧视与影像偷拍的普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新媒体影像传播中伦理抉择模式与本土化伦理原则的构建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本文认为:道德价值推导模式是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合理的本土化伦理原则是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ocial ethical problems of the new media image communication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spread of sex violence images, the popularity of image fakes, imag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popularity of images, the social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has had many negative effects. It affe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void the new media image communication to the maximum exten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ethical choice mo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ethics principle in the new media imag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erivation mode of moral valu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the ethical conflict of new media image communication. The reasonable localization ethics principle i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social ethics problem of the new media image dissemin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项目编号:2013WSYS0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伦理学视野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道德规制研究”(项目编号:13BXW03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新媒体影像传播是指运用数字设备制作影像并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影像的活动。当代社会人们收集与传播信息离不开手机与网络,手机与网络传播的内容离不开影像。人们每天进出于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往往容易把虚拟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来看待,正如李普曼所指出的“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翠静;;从学术明星现象看大众文化的回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迪;王德海;;受众本位论视角下的参与式农业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7 魏玉山;;国外新闻出版国家监管体制[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9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周丽霞;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利宾;菊花文化节与开封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2 张茜;电视综艺节目“跨界主持人”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3 周建;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沟通意识[D];河南大学;2014年

4 宋凯;论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D];河南大学;2014年

5 杨光;中国社交媒体广告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6 常晶;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中国拟态国家形象的影响与塑造[D];外交学院;2015年

7 张亮;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B2B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杨磊;电视购物直复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海;信阳重点新闻网站[D];河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银全;;数字社会的伦理问题解析[J];现代情报;2006年01期

2 ;本月好书[J];广东科技;2013年17期

3 周建青;黄雅X;;随手拍伦理问题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07期

4 安希孟;;知识分子的权利[J];全国新书目;2004年0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金振蓉;新世纪第一科学话题[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兰克;繁衍后代真的不要父亲吗[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方丽娜;老年社会伦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大壮;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子实;基因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孙亢;人类基因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全凤英;“人肉搜索”问题的伦理思考[D];中南大学;2008年

6 鹿红;网络时代“人肉搜索”的伦理辨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李辉;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中北大学;2014年

8 聂火云;市场秩序的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61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361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3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