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及其矫正——以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01 23:30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及其矫正——以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例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差等正义 社会排斥 包容性政策 文化认同


【摘要】: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意指社会领域中建立在等级和身份基础上的分配规则,是基于歧视和排斥的不正义。在劳动就业中,女性在就业机会、就业待遇、职务晋升中常常面临各种歧视,与男性不对等,这有政治、经济、文化、女性本身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与社会排斥有关,是典型的差等正义。应通过构建包容性政策来赋予被排斥群体权利,通过承认被排斥群体的差异性来表达被排斥群体的文化本真。
[Abstract]:The justice of social exclusion type difference refers to the distribution rules based on rank and status in the social field, which is based on discrimination and exclusion. In the employment of women, women are 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employment treatment. There ar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female and other reasons in the promotion of jobs, which are often faced with various kinds of discrimination, not equal to men, but most fundamentally related to social exclusion. By constructing inclusive policies, the rights of excluded groups should be given, and the cultural truth of excluded groups should be expressed by acknowledging the differences of excluded groups.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实施效果调查研究”(项目编号:CMA13020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749) 贵州省教育厅硕士点项目“贵州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SSD021) 2014年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3.68
【正文快照】: 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差异,有些差异是相对的,如高矮胖瘦,有些差异是绝对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对性或绝对性差异1,性别的划分并不仅仅具有生物学意义。相反,性别的社会学意义更为浓厚。事实的确如此,“千百年来,作为生物个体而相对独立的人,总是以其特定的身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丽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02期

2 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6期

3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4 卿石松;;职位晋升中的性别歧视[J];管理世界;2011年11期

5 谢治菊;;当下中国女性参政中的差等正义批判[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谢治菊;;作为批判的差等正义:概念建构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黄家亮;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8 宁光杰;;中国的工资性别差距及其分解——性别歧视在多大程度上存在?[J];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保平;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碧雅;;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2 王渭清;;中国古代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衍生——以生殖崇拜和原始墓葬为考察中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杨洁;倪湘宏;唐炼;;影响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推广的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4 王歌雅;;性别排挤与平等追求的博弈——以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与男性家庭责任意识为视角[J];北方法学;2011年06期

5 刘变叶;艾翅翔;;中国性别工资不平等的国外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6 关江娜;;凝视影视“第三者”——试论影视作品中的女性“第三者”形象建构[J];才智;2009年13期

7 姚先国;黄志岭;;职业分割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2002年中国城镇调查队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缪雪峰;;新疆世居民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性别烙印[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刘长星;;“自由”走向“超越”——审视《第二性》的女性解放之路[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8期

10 倪清燃;;浙江省居民明瑟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王耀麟;;《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了新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竞争?—新户籍政策和建设和谐城市政府的挑》(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Simon Appleton;;Inequality and Insta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Discontent in Urban China[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刘丽梅;井润田;龙小宁;;所有制对我国工业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继强;姜俪;陆利丽;;工资差异分解方法述评[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6 葛玉好;;部门选择对工资性别差距的影响:1988—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7 丁赛;董晓媛;李实;;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8 宋丽娜;Simon Appleton;;对中国当前城市社会稳定性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9 吴晓瑜;李力行;;母以子贵:性别偏好与妇女的家庭地位——来自中国营养健康调查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10 沈新凤;;内生家庭谈判力与婚姻匹配[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凤鸣;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冷舜安;当代中国性别和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敏;中国参政、就业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丽玲;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王瑞芹;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妇女参政[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王新;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海燕;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晓芳;女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原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许福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叶环宝;职业分割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杨阳;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寻热门韩剧中男女两性再现的失真及其背后的原因[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丽娜;女性主义视阈中的宫体文学浅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琴玉;现当代陶瓷艺术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10 邱岩;论刘向《列女传》中的男权叙事[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庆;论理性主义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陈良q,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4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J];读书;2001年06期

5 宁国良,陆小成;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7 唐娅辉;;中国女性参政模式的时代追问[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5期

8 皮埃尔·斯特罗贝尔;从贫困到社会排斥:工资社会抑人权社会?[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2期

9 蔡禾,吴小平;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J];管理世界;2002年09期

10 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04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的通知 科办农社字[2004]24号[A];2004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管理与高毒农药替代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至立;[N];中国妇女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亚静;构建和谐社会与消除经济歧视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艳艳;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若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韩廉;对传统性别歧视教育依据的首次解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4 魏敏,王少杰;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娜;英汉性别歧视语言的对比分析管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廖云;广告性别歧视的批判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罗萍,魏国英,王春梅,王秀英;不要“文明的”性别歧视——大学女教师价值观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05期

8 徐慧兰;孙振球;;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雷宏友,王志云;语言中性别歧视表现比较及根源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淑玲;顾宝珠;;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丁广宇;消除性别歧视应重视政府责任[N];中国妇女报;2009年

2 刘明辉;消除性别歧视:《劳动法》的历史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蔡双喜;立法不应“遗忘”间接性别歧视[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李玉江邋王中峰 王友刚;莫让性别歧视成职场暗流[N];工人日报;2007年

5 朱珠;向性别歧视说“不”[N];云南日报;2008年

6 晨光;决不允许在就业中搞性别歧视[N];四平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瑜;四分之一应聘女性求职时因性别遭拒[N];工人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瑜;女性求职屡遭歧视现象透视[N];工人日报;2009年

9 叶匡政;消除性别歧视不能寄希望于字词手术[N];中国妇女报;2010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王东京;换个视角看“性别平等”[N];北京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春宇;欧盟就业领域反性别歧视的立法与实践及其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艳虹;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李成;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法律与现实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孟倩;大学英语口语教材中性别歧视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梁书轩;英汉姓名中的性别歧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淑琴;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7 彭巧丽;论职业晋升中的性别歧视[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于浩洋;对于中日两国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考察[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9 田宇;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李瑾程;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6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366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