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环境与政治经济周期
本文关键词:决策环境与政治经济周期 出处:《教学与研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经济周期 决策环境 选举周期 理性党派理论
【摘要】:经济增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率时高时低,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趋势,探究经济周期的政治决定因素,便构成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已有文献使用实际数据进行经验检验时,常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并未明确区分政策的决策环境因素。政治经济周期的强度大小、规律性强弱以及包含的内容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差异,产生"环境效应"的因素会因政策、国家、时机而不同,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和产出的属性、决策者的连任及党派性动机,还包括政府间、政府内、政府外的决策权在执行者间的分配,以及政策效果和可操作性。如何真正将中国特定的决策环境融入到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之中,探究政治因素对中国经济变动产生影响的机制,谋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economic fluctuations, economic growth rate when high and low, showing a cyclical trend of change, explore the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economic cycle. It constitutes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ycle. When the literature has used actual data for empirical testing, inconsistent results are often obtaine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olicy decision environment factors. The intensity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ycle, regularity and content will b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factors that produce "environmental effects" vary according to policy, country, and timing. These include attributes of economic policy and output, reelection of policymakers and partisan motivation, as well as intergovernmental and intra-govern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outside the government among the executors, as well as the effect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policy. How to truly integrate the specific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 of China into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ycl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by which political factors influence China's economic changes and to seek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策略体系——基于厂商异质性和内生保护理论的研究”(项目号:13XNI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5;F113
【正文快照】: 一、引言经济增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即经济增长率时高时低,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趋势。探究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影响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探讨经济周期的政治决定因素,形成了政治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PBC)理论。诺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2 林毅夫;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启动经济增长[J];中国经贸导刊;1998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熠,邵桂荣,姚耀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彭熠,邵桂荣,姚耀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王延军;温娇秀;;供求冲击与中国的产业波动[J];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4 丁从明;陈仲常;;财政分权与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基于AS-AD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5 冯涛;乔笙;;通货膨胀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6 李永友;;我国经济波动与财政政策波动的关联性分析——兼论我国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自动稳定机制[J];财贸经济;2006年04期
7 郭宏宇;吕风勇;;我国国债的财富效应探析——1985~2002年间我国国债规模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1期
8 周达军;;我国总量经济波动的识别与结构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2期
9 王公达,王涛;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中长期化的深层思考[J];辽宁财专学报;2004年01期
10 唐志军;刘友金;谌莹;;地方政府竞争、投资冲动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研究[J];当代财经;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昆亭;龚六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综述[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勇;;1999—2009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反思[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金全;刘志刚;李庆华;;我国实际产出序列的周期成分分解与周期波动的持久性度量[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菁菁;我国利率波动传导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姜梅华;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谢鸿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拐点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顾巧明;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丁从明;财政分权、经济波动及其效率损失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卢锋;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曲国俊;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楠;我国通货膨胀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与传导机制检验[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雄威;我国经济周期非线性特征分析与经济周期测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胡峰;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民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持续期依赖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3 尧小星;特有波动率与股票平均收益[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一;我国经济周期的监测预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卢建锋;通货紧缩的危害、成因与治理[D];安徽大学;2003年
6 周浩;我国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夏海东;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胡俊波;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分析与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9 李延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10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洛林,刘树成,刘溶沧;进一步启动经济应着眼于提高最终消费率[J];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30期
2 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兼论以住宅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就业联动[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368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36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