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呼包鄂三市人才环境比较
本文关键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呼包鄂三市人才环境比较 出处:《西北人口》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才环境 呼包鄂城市 人才环境指标体系 综合指数法
【摘要】:城市人才环境能反映城市人才建设水平,影响城市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人才。而城市人才环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庞大复杂系统。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构建人才环境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政策环境4个维度下17个指标,通过专家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人才环境评价模型。结果显示:经济环境指数鄂尔多斯市第一,生活环境指数鄂尔多斯市第一,文化环境指数呼市第一,政策环境指数包头市第一,人才环境综合指数包头市第一,并进一步提出三个城市环境比较弱势方面的提升建议。
[Abstract]:The urban talent environment can reflect the level of urban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affect the 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of talents, while the urban talent environment involve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alent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including economic environment, living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under the four dimensions of 17 indicators. Through the expert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establish the talen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ndex Ordos city first, living environment index Ordos city first.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dex is the firs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index is the first in Baotou city, and the talent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ndex is the first in Baotou city.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呼包鄂创业环境比较研究(项目编号:NJSZ14173)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呼包鄂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区域差异性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MS0717)
【分类号】:C964.2
【正文快照】: 2000年内蒙古确立了建设以呼市、包头和鄂尔多斯三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发展战略,历经10年积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底蕴。2012年国务院批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囊括“呼包鄂经济圈”,提出促进呼包鄂一体化发展,强调呼包鄂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实施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推进新材料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秋亮;白永平;李建豹;赵秀清;;呼包鄂榆综合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及差异[J];城市问题;2013年02期
2 查奇芬;人才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2年11期
3 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4 石金楼;;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人才环境评价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5 赵炳起;;江苏省城市人才环境竞争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06期
6 张樨樨;韩秀元;;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王顺;;我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03期
8 林喜庆;焦慧卿;;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柏群;徐焕;;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杜小军;;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人才环境竞争力差异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窦胜功,丛潇潇,卢纪华;辽宁人才环境建设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郗永勤;沈佳丽;;基于熵值法的福建省人才吸引力评价和提升路径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5 耿世谷;;人才聚集效应与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以福安电机产业集群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赵兰荣;朱学芳;;地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水平的分析评价[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年02期
7 史蕾蕾;马丽;安立仁;;基于产业集群的人才成长问题述评[J];经营管理者;2010年15期
8 胡蓓;翁清雄;;产业集群特征对集群内人才根植意愿的影响——基于我国四个产业集群的一项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年05期
9 黄先成;;地市级气象预报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1期
10 曹雁翎;;大连技能型劳动力迁移意愿影响因素分层研究[J];北方经贸;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刚;;基于系统视角的城市人才活力动力因素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蓉;中高端人才的工作嵌入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向杰;公私合作项目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月;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生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永华;基于城市经济成长性的城市人才活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赵生龙;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毛冠凤;高技术产业集群人才流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龙梦晴;我国大学人才成长的生态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邢洁;天津滨海新区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卢星星;纳版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框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晓伟;湖南省湿地分类系统及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晓霞;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外商投资对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青;我国高校教师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韩俊;科技创新人才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小军;基于RS和GIS的苏尼特右旗草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伟美;江西省人才流失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0年
9 李娴;重庆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悦;基于模糊信息综合评价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福;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3 刘克利,祝树金,赖明勇,赵江;城市化水平评价及长沙市城市化发展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4 杜小军;;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人才环境竞争力差异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华中,牛慧恩;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6 吴璞周;卫海燕;杨芳;;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年01期
7 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讨[J];城市问题;1998年01期
8 王慧;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囿——以陕西省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4期
9 卓莉,史培军,陈晋,一之p,俊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灯光指数CNLI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10 张樨樨;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汉;人才环境=人文环境[J];民主与科学;2001年02期
2 徐泽军;优化人才环境是企业稳定和引进人才的根本──对湘潭市20家企业人才环境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人事与人才;2001年01期
3 付立平 ,黄宏志;筑巢引得凤凰归──对人才环境建设的思考[J];人事与人才;2001年07期
4 朱达明;人才环境初探[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07期
5 晓真;越飞;赵亮;;给人才环境打分[J];英才;2001年01期
6 陶长高;论我国网络经济人才环境的构建[J];江苏商论;2002年12期
7 查奇芬;人才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2年11期
8 柴振群;优化人才环境 加快人才建设[J];中国人才;2003年11期
9 王荣科,段华洽,吴元其;安徽人才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任光圆;;关于优化浙江人才环境的思考与建议[J];浙江医学教育;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关培兰;周新军;;武汉市人才环境现状及优化的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2 王P;任连娣;;基于构建环首都小高地的廊坊市人才环境建设研究[A];主动对接京津与产业高端发展路径研究——第六届沿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会议论文[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人才环境是根本 招贤纳士百业兴[N];保定日报;2006年
2 九三学社衡水市委委员 马敬民;创优人才环境是“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关键[N];衡水日报;2007年
3 张家全 作者为东海县人事局局长、编办主任;为好中求快创优人才环境[N];连云港日报;2007年
4 李燕;我区优化人才环境引凤还巢[N];宁夏日报;2007年
5 云仁;着力打造绿色人才环境[N];中国人事报;2007年
6 韦小敏;国内人才环境尚需完善[N];证券时报;2007年
7 记者 黄桂云;优化人才环境 服务经济发展[N];眉山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海英;优化人才环境 服务开放开发[N];图们江报;2010年
9 王朋进 廖文根 王涛;人才环境系列讨论之三:找准差距寻求突破[N];科技日报;2000年
10 通讯员 徐晓波;潍坊发电厂:优化人才环境动真格[N];中国电力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颖;我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常红军;人才环境的评价与分析[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肖莉;安徽县域创新人才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4 程广周;城市人才环境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王顺;中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谢洁;“两型”背景下长沙市科技人才环境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连翠美;福州市人才环境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陈扬;长宁县农村人才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9 于晶;中西部地区人才环境评价与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10 荆雷;我国东部地区人才环境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3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1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