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医脉诊起源及《脉经》以前各脉诊法本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09:43

  本文关键词:中医脉诊起源及《脉经》以前各脉诊法本义研究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脉诊部位 脉诊方法 脉诊思维 脉诊学 起源 古代文献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脉诊起源探索及各种脉诊方法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的命名理据、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脉动信息处理的思维方法,深化脉诊在四诊中的利用价值,为推进完善中医脉诊体系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文献依据。方法:1.文献搜集及纳入标准:运用文献版本学对所参考的古籍进行优质排察,体现文献学术内容的准确性及价值性。2.检索内容:脉诊理论及临床诊疗的原文论述。3.检索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电子检索《中华医典》和相关书目的电子版,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目的善本。将电子检索结果与手工检索结果相比对,以确保检索结果的可靠性。4.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将文献中与脉诊相关的论述摘录到EXCEL表格中存档。逐条分析原文,察阅相关注解、校释著述,归纳总结脉诊起源及各种脉诊方法在古籍文献中相关论述。5.撰写成文:参考相关史料,对上述系统整理后的脉诊文献进行客观分析。结合《史记》《淮南子》《盐铁论》等史料文献中呈现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背景、科学技术背景及思想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与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析中医脉诊起源与各脉诊方法的命名理据、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脉动信息处理的思维发展脉络,对其做出尊重历史原貌的描述性概括分析。内容:医学部分:马王堆医书、张家山医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非医学部分:《史记》《淮南子》等相关脉诊文献。如扁鹊、仓公、华佗等人的脉诊文献资料。整理这些资料有助于对脉诊起源及古代脉诊方法的本义更为全面的了解。主要分为以下9个研究方面:1独取寸口脉诊法 2三部九候脉诊法3十二经脉诊法(遍诊法)4人迎寸口脉诊法5四时脉诊法 6五脏脉诊法7五运六气脉诊法 8趺阳脉脉诊法9尺肤诊结论:1.最初记载"脉""的古代文献并非医学所独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水与气的认识与脉文化的阐释无不体现着人们对"脉"的重视。到了两汉时期,随着原始脉学知识的积累与普及,已认识到脉动力度和次数与人的生死、病症的相关性,而脉的循行路线可视为局部脉动的延长,从相关文献分析可以发现早期医学中脉还尚未分化为明确的"血脉""经络"系统,两者在发生、发展的道路上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奠定了中医脉诊理论体系的发展。2.在"古脉书"中所看到的脉的循行路线,已经突破了局部动脉的范围,而延伸有了相当的长度、运行节奏与气血多寡的辨识。在诊疗过程中经常揆度脉的循行路线的行为,往往与脉诊文本并出,可以说"古脉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脉诊理论体系雏形,脉诊体系的最初建立就是在扁鹊经方派与《黄帝内经》医经派时期。3.这种脉诊理论伴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哲学思想——象思维、天人相应、数术观以及天文学等其他学科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正是在其影响下,脉诊思维的特征展现出并非是一因对一果的线性逻辑方式,而是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4.独取寸口脉诊法:该脉法源于《黄帝内经》以"胃气"立论的寸口脉诊法,寸口作为十二经的气口之一的寸口为肺经在人体体表中最准确、最方便的切脉点,是诊胃气最重要的地方。《内经》时期寸口不讲寸关尺,"太过"和"不及""是诊寸口脉的基本原则。相比发展到《难经》多是论述气血的运行,并将这种运行的出发点与目的地都归于寸口,以证明寸口脉的重要性。其诊断思维上也有了新的变化。相比《黄帝内经》还是局部的脉象反映局部的病变,独取寸口脉诊法认为寸口三部脉中脏腑的生理、病理反应及定位关系与脏腑经络的阴阳五行属性密切相关,且以脉象的形式表现到相应部位;丰富了关部脉诊理论,并对独取寸口脉诊法中覆溢脉在荣卫盛衰主病的临床表现举例分析。5.三部九候脉诊法:该脉法在《黄帝内经》独立成篇。诊断思维模式以察独、察平、察相应为主要分析内容,并用经脉之名来指代脉诊部位。文中明确论述诊脉的目的不是脉象本身,而是诊察相应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这种脉诊思维模式对后世脉诊方法影响深远。但纵观后世医家并无全面继承与应用。也多为独取寸口的"三部九候"脉诊法的论述,很少篇章中有人迎寸口脉诊对比应用,或如趺阳脉诊法中论述的独立脉诊。可以推测在诊疗过程中也并未实现除寸口脉诊以外的脉诊法的全面继承与应用。6.十二经脉诊法(遍诊法):十二经脉脉诊法是判断经络虚实盛衰的方法之一,其辨证理论是以经脉统领脏腑,所以没有固定的脉诊位置。鲜有医家从脉诊角度来解释的。根据对"是动病"与"所生病"的考证,分析指出"是动"之义,中的"动"字,不是所谓经脉病理上的变动,而是脉诊时指下所感觉到的动脉异常搏动,与经脉上的动脉穴位有关,"是"所指代的"某脉",属于狭义的用法,指称具体的动脉。即通过脉动点的异常变化诊断经脉有哪些病症。"所生病"则是该脏腑系统出现病变所出现的疾病表现。7.人迎寸口脉诊法:该脉诊法出自《黄帝内经》,现今对其定义分歧较多。其脉位人迎位在喉结两旁,颈动脉处,足阳明胃经;寸口/气口在两手桡动脉,属手太阴肺经。对比两部位的脉动情况,可诊脏腑经脉之病,候阴阳、表里、虚实之证,病情的轻重缓急,预后吉凶。8.四时脉诊法与五脏脉诊法:《黄帝内经》时期,医家认为人体的时间应和天地相应的"脏气法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以"生气通天"来解释其发生的机制。引申为脉与气、天与人相应之论,并认为人体脉动变化与症状的变化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脉象与症状的变化,都只是病机在不同部位及不同层次的反映。四时脉诊法与五脏脉诊法脉法只言脉变,不言脉位。推测应该能在任何一个脉动点都有所反映。能够从季节的变化中,通过触摸的方式体会出脉象的细微变化。发展到《难经》时期反复论证了古人在辨证重视时间结构的同时,根据自然界四时变化相应的脉动现象,可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脏腑辨证不仅成了脉诊分析的出发点,也成为脉诊分析的目的地。9.五运六气脉诊法:该脉诊方法只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论述。秦汉时代以占卜与相术等具有典型的数术思维社会文化背景下,医学方面体现在推断疾病,把医学经验与哲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以五运六气为预测机制的从病因到治疗的医学理论体系,衍生出五运六气脉诊法的运用,尤其体现在疾病的预后方面的临床实践。10.趺阳脉诊法:趺阳脉是张仲景简化的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之一,以"胃"是人体气血生成与运行等生理活动的根本为立论依据。其诊断思维模式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的理论,以辨荣卫气血的盛衰。其临床意义多体现于疾病的病脉证并治的运用。11.尺肤诊:尺肤诊是十二经脉诊法的补充,被众多脉学书籍多所引用,也是引起最多分歧的内容。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时期,《黄帝内经》中尺肤诊的意义已无再现,尤其是诊尺在经络诊断的诊断意义,后世医家多承袭《难经》独取寸口法,发展成独立的尺部脉动的诊察,尤其突出肾主尺部的诊察。意义:"习非成是的不能以古人之是为是,似是而非的不能以古人之非而不以为非""对中医脉诊学的起源及各脉诊方法的本义开展研究,对理解脉诊特殊性及思考其现代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系统、客观、深入的钻研,才能由博返约,去粗取精,挖掘出尘封在文献典籍中脉诊的宝贵经验,使其服务于脉诊临床与现代化。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origin of pulse diagnosis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ancient books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of pulse diagnosis is the most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method of pulse diagnosi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lse diagnosis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s of pulse and symptom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life , and can be reflected at different parts and different levels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pulse diagnosis and to think about its modern research methods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1


本文编号:1413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413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