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1961~2013年华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5 01:28

  本文关键词: 华北地区 气象干旱 时空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成因分析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干旱灾害是地球上空间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干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的50%,是中国居于首位的气象灾害。华北地区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气象干旱发生频率位居全国之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华北地区干旱不断加剧,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更是连年出现旱灾,干旱已成为该地区粮食产量稳定上升的重要限制因素。为缓解气象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抽取地下水灌溉成为了华北地区抗旱保产的主要措施。大面积的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引发了严重的水文干旱。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在华北地区的区域适用性,选择适宜的干旱指数,采用1961~2013年69个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季节、不同年代际、不同等级的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及其强度特征。从地理环境特征、大气环流变化、全球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华北地区气象干旱的主要成因。在充分认识华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掌握气象干旱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华北地区干旱评估及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从而提高农业用水(地下水)效率,保证华北地区粮食稳定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EOF分析显示,华北地区选取降水量代表气象站点分别为张家口、青龙、南阳、莒县和泰山,气温代表气象站点分别为西峡、遵化、蔚县和五台山。通过对比CI、SPEI、SPI和Z指数对华北地区不同区域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干旱的表征状况表明,CI、SPI和Z指数不能较好的表征整个华北地区各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发生状况,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根据华北地区9个代表气象站点计算出的四种干旱指数比照《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统计数据显示,在四个研究分区中,SPEI指数表征的干旱发生状况与实际吻合率最高,分别为57.41%、60.78%、57.06%和66.99%。综合研究结果表明,SPEI指数表征华北地区不同区域各种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发生效果最好,Z指数效果最差。(2)近53年来华北地区不同区域SPEI值均呈下降趋势,西北部山地、京津冀、河南和山东半岛地区年平均SPEI指数分别以0.17/(10a)、0.14/(10a)、0.07/(10a)和0.10/(10a)的速率减小。在0.05置信度水平下,西北部山地和京津冀地区年平均SPEI分别在1986和1991年发生突变,但突变具有不确定性,山东半岛地区在1975年发生十分显著的突变,而河南地区年平均SPEI未发生突变。华北地区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夏季干旱最为严重,冬季和秋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以20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在空间分布方面,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就四季而言,干旱主要发生在河南西北部及东南部、山东半岛西北部、山西、河北中南部及京津地区。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整体特征是西北和东南部干旱发生强度较强,东北和中西部干旱发生强度较弱。华北地区年极端、中度和轻度干旱发生频率分别在0%~5.64%、11.32%~22.64%和5.66%~28.30%之间,干旱主要发生在河南西部、山西、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区。整个区域三种不同等级年尺度干旱的平均发生周期分别为70.6、6.1和7.0年。就四季而言,春季的极端干旱、夏季的中度干旱、秋季的轻度干旱分别是三种等级干旱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整个区域季尺度干旱平均发生周期分别为65.4、6.5和6.4年。月尺度极端干旱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河南东部、山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中度干旱主要发生在京津冀和西北部山地地区,轻度干旱主要发生在河南、山东半岛、山西南部及河北南部地区。整个区域月尺度干旱的平均发生周期分别为90.9、6.1和5.9年。(3)从地理环境特征方面来讲,造成华北地区气象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处于背风坡和水资源奇缺;从大气环流变化方面来看,影响华北地区气象干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变化与ENSO事件的发生。华北地区部分区域夏季风强度增大时干旱指数值呈显著上升趋势,减弱时干旱指数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此外,华北地区部分区域ENSO事件强度与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强度增大时降水量下降,减弱时降水量上升。在整个华北地区ENSO事件强度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强度增大时温度有上升趋势,减小时温度有下降趋势。其中El Ni?o对气温有抬升的趋势,La Ni?a对气温有降低的趋势;全球变化对华北地区气象干旱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和全球变暖两方面。城市化明显的导致气温的概率密度分布向高温方向偏移,导致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全球变暖导致ENSO事件周期缩短5%,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减弱,POD频率向高频移动,致使ENSO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而导致干旱。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North China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North China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rought occurrence in North China is the wors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China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6.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大卫;顾欣;龙先菊;;黔东南州2013年气象干旱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2 李金柱;;作物受旱分析方法探讨[J];海河水利;2006年01期

3 王焕东;王凤瑞;;沧州市气象干旱分析[J];内江科技;2009年09期

4 李龙;徐玲玲;方军;;三种气象干旱等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S2期

5 ;气象干旱不等同于干旱[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2期

6 舒兴武;唐红忠;张丽;兰昌明;;黔南干旱评估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7 虞苏青;王兴菊;陈贞宏;冯新建;吴哲红;邓世有;;安顺市特大气象干旱影响评估[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8 王备;高文明;龙俐;;黔西南州越冬作物生长季气象干旱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1年01期

9 王净;贾红;王今殊;;灰色系统理论在徐州地区气象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春林;陈慧华;唐力生;段海来;孙春健;;基于前期降水指数的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应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岩;刘荣花;师丽魁;马志红;;河南省近40a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建国;严昌荣;何文清;刘克礼;;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究概述[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宋晓辉;蔡守新;李敏;王嘎;张艳丽;;邯郸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4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于树海;欧雅;;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5 顾欣;韦波;张杰;韩晓令;;黔东南夏季气象干旱指数适宜性及气候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6 李超;;干旱灾情的气象评估工作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8 何俊琦;余锦华;高歌;王静;;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气象干旱指数适应性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9 董亮;陆桂华;吴志勇;;近50年西南地区气象干旱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栗健;岳耀杰;雷永登;王志强;王静爱;周兰;尹圆圆;;基于SPI的黄淮海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时空格局[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春凌;我省84.52%地区达重旱级气象干旱标准[N];贵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朱薇;全州仍有8个县市不同程度气象干旱[N];红河日报;2011年

3 李长春(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明晰气象干旱和作物干旱[N];中国水利报;2012年

4 记者 刘强;“暖干”致西南气象干旱持续[N];农民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胡懿娜;浙江:全力应对气象干旱[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记者 陈培娜 林雄锐;我市出现重度气象干旱[N];潮州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赖敏;近期气象干旱呈四大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 杨梅菊 通讯员 郭战峰;华北黄淮西北局地气象干旱持续[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记者苗艳丽 郭起豪;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持续[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赖敏;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峰;川渝地区农业气象干旱风险区划与损失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亮;CI指数及SPEI指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刘蕾;气候变化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象干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周丹;1961~2013年华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史建国;黄河流域农业气象干旱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李韵婕;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及成因诊断[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赵一磊;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模拟和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刘冰;山东省气象干旱特征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

8 吴萍;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象干旱规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苗正伟;宝鸡峡灌区气象干旱特性分析及预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崔冬林;近50年中国区域持续性气象干旱事件的客观识别及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2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532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6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