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世纪流行语看日本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
本文选题:流行语 切入点:社会世相 出处:《武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发展的变化也隐藏在语言表达之中。其中,最能灵敏的反映出国民生活与社会心理变化的就属流行语了。因此,流行语也经常被称作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面明镜。通过研究日本流行语,不仅可以丰富日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在考察其中隐含的社会世相、社会心理以及国民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还可以使我们对现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民的生活状态与思考方式有更深的理解。日本进入21世纪后,在社会的多方面呈现出了诸多变化。因此,本文以21世纪的流行语,也就是从2000年到2015年十六年间的"新姙·流行姙大屴"前十位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以中日两国在此领域的先行研究为基础,阐明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并联系社会动态来考察其中所反映的日本社会情况和国民心理状态。本次研究以160个流行语为素材,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日本社会的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在政治方面,日本进入21世纪后,从政治运动与政治丑闻的频发可以看出民众对于政治的不信任感和"官"与"民"矛盾的激化。在经济方面,可以看出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持续状态,以及对于企业信赖感的丧失和社员的不满情绪。在社会生活方面,可以了解到国民生活各方面的偏差愈加扩大。在体育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体育的浓厚兴趣,以及体育给予人们信心与希望的激励作用。从名人话语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在娱乐方面,与女性相关并带有积极意义的流行语频频出现,由此可了解到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渐提高。基于以上社会状态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对于政治的不满与期待、注重经济性的消费观、对于平等的追求、不服输的性格、对于新事物的尊重以及男女同权的意识根植于日本人的社会心理之中。因此,流行语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项研究,若能加深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在了解日本社会的过程中能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定帮助的话,笔者将感到非常荣幸。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also hidden in language expression. Among them, the most sensitive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life and social psychology are popular words. Catchword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mirr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By studying Japanese catchwords, we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language knowledge of Japanese learners, but also examine the implied social phases. On the basis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n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we can als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Japan'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the way of life and thinking of its people.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in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popular phrase 21th century, that is, the first ten buzzwords from 2000 to 2015,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firs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atchwords, and examines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Japanese people reflected in them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al dynamic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160 catchwords. On the basi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ese society from the angle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scandals, we can see the people's distrust of politics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in economic term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tat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pression is continuing. As well as the loss of trust i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dissatisfaction of members. In social life, one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deviations in all aspects of national life are widening. In sports, one can see the strong interest of the Japanese in sports. And the inspiration of sports to people's confidence and hope. From the words of celebrities, we can see that Japanese people are curious about new things, and respect for different ways of life. In terms of entertainment, Popular words that are relevant to women and have positive meanings appear frequently, thus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is gradually improving. Based 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above social conditions, we can find that there is dissatisfaction and expectation about politics. The economic view of consumption,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the unyielding character, the respect for new things and the sense of equal right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re rooted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Japanese. The study of catchwor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t would be a great honor for the author to help Japanese learner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Japanese society by deepening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启海,何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心理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庄成余;论改革中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汤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心理[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韦吉锋,曹文华;试论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月光;;发挥文化功能 调整社会心理[J];理论学习;2006年08期
6 王光银;;建国初期若干群众特殊社会心理透视[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7 李德周;;注重建设和谐的社会心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05期
8 李德周;;注重建设和谐的社会心理[J];中国职工教育;2008年08期
9 王杰;;社会心理优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10 许冬亮;;浅析建国初期国民社会心理变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均;陈旭;;中国转型时期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I)[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万涛;;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关注社会心理[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3 田步双;;试析当今国企工人的社会心理[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汤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心理[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时勘;;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纪念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卫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何佳讯;;品牌资产测量: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视角的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沈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8 车文博;;当代中国大陆人社会心理的特点及其走向[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孔陆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按要素分配中的公平正义观及一种社会心理的矫正[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訾非;;完美主义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肖畅;从社会心理着手化解执法冲突[N];长江日报;2013年
2 石伟;运用社会心理学阻击非典[N];光明日报;2003年
3 毕舸;心理危机引发社会问题[N];河北经济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汪 挺;社会心理失衡的消解“偏方”[N];中国商报;2005年
5 辛允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汶川“5·12”地震灾区社会心理考察记(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马宝和;社会心理与社会管理[N];鞍山日报 ;2011年
7 中共长治市委党校 暴伟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救治[N];山西党校报;2013年
8 宜宾学院 何奎莲;建立社会心理 救助疏导机制[N];光明日报;2013年
9 沈杰;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心理之嬗变[N];北京日报;2005年
10 宋惠昌 李建华 成伯清 李伟民;走出“社会性的二难困境”[N];北京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静;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的社会心理变动(1978-1984)[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婷婷;科技创新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邹滨;论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D];广西大学;2003年
3 余玖珍;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中南大学;2003年
4 潘梅;社会心理—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谷岩;论转型期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双重变迁[D];吉林大学;2013年
6 刘虹;利益冲突视域下社会心理失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7 李佩函;涉疆谣言产生与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8 刘瑾;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心理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9 黄麓熹;当代雅加达青年流行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10 解晓燕;扎根理论视阈下城郊失地农民城市社会心理融入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7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60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