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22:00

  本文选题:民国 切入点:蝗灾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农业立国的传统社会,受制于生产力的低下,抗御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相对薄弱。民国时期,安徽地区深受水、旱、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尤其是易为忽视的蝗灾,严重阻碍安徽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蝗虫的肆虐也使得灾害下的农民生活日益困苦。这一时期,安徽地区动荡不已,战争不休,政府的主要精力投入在政治、军事方面,在救灾方面给予除治蝗灾力度有限,造成蝗虫常年为害难以根除,造成重要的经济损失。故本文着重探讨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的基本灾况、主要特征、爆发成因、防治对策及重大影响等几个方面,并依次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安徽蝗灾概况的总体和基本梳理。从蝗灾的时间、空间分布整体把握安徽蝗灾的情形,并与水、旱等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探究其主要的特征。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即多发性、并发性、季节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民国时期蝗灾爆发成因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方面主要是从气候、地形、水文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并探讨温度、干旱、水灾与蝗灾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因素方面是从政府吏治的腐败与军阀战争不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以及政府与农民的脱节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蝗虫成灾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与社会双重因素造成的产物,尤其是政府与农民的脱节,导致防治不力,加剧了蝗灾的严重性,蝗虫蔓延致灾。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必要的治蝗机制及组织农民参与治蝗工作是很有必要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的防治。在防治上,政府主要是从组织、宣传、经费、奖惩等方面开展治蝗工作,该时期注重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注重蝗灾灾情统计调查,逐步建立治蝗委员会等机构,并把治蝗工作纳入官员的考成之中,也对农民治蝗采取惩戒方式来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政府发挥主导、农民占据主体的作用。在治蝗工作中,政府也适时改变治蝗方式,以奖收与工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捕蝗,农民灭蝗由消极转向积极,在共同努力下,治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应对蝗灾的方法、技术上,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对蝗卵、蝗蝻、飞蝗分阶段除治;此外,这一时期也开始尝试药剂除蝗新技术。利用治蝗器械及药品等新技术来灭蝗,实现了治蝗工作质的突破,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治蝗效果,特别对20世纪40年代取得的突出治蝗成绩功不可没。治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治蝗知识的普及、宣传的日益深入及治蝗人员的努力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治蝗工作,政府与农民开始注重事先预防,事中积极除治,事后总结得失,较之之前治蝗思维更为成熟。当然,这一时期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治蝗工作的进度,灭蝗组织的不协调、蝗灾地区的分散性、部分官员和农民治蝗的消极性、战争的动乱性等也影响着治蝗的效果。第四部分主要注重探讨蝗灾对安徽地区的重要影响。最为主要的是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农业上的惨重损失致使物价上涨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农民的生活、生产及农村的发展处在极为不利的局面,并且蝗灾也造成了工商业及金融业的凋敝。同时,蝗灾也引发疫病发生、荒地增加与垦荒严重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共同制约着安徽的近代化历程。基于以上而言,民国时期安徽地区的蝗灾灾情与全国主要蝗灾省份相比是比较严重的,有渐趋加重之趋势,对安徽地区的经济、社会及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府在除治蝗灾上还是有一定的有所作为,治蝗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对今后的治蝗也是大有裨益的。安徽蝗灾作为全国蝗灾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这一时期安徽地区的蝗灾研究与总结,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国时期安徽蝗灾乃至全国蝗灾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勤;;一部颇具特色的地方断代史专著——读《安徽近代史》[J];学术界;1990年05期

2 宗良;;一次展示安徽新形象的外宣活动[J];对外大传播;1996年Z2期

3 朱玉龙;;安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罗安;;近代安徽灾荒频仍原因试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5 刘建萍;;安徽文化软实力刍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过慈明;;柏文蔚与安徽现代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艾家凤;;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程根木;安徽吸引外资的地区导向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9 张安东;;民国时期安徽农民离村成因探析[J];农业考古;2009年01期

10 吴烨;陈志超;;制度变迁与安徽文化强省战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效昭;;寻求发展安徽经济之策的几点理性思考[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傲兰;;安徽应强化实施大开放战略[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红兵;;安徽:经济塌陷到崛起的路径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武云亮;刘坤;;现代服务业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良庆;;安徽经济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加快安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洪永平;;提高安徽历史文化影响力的思考[A];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3年

9 朱云鹃;;安徽区位经济优势分析[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平;;要把发展作为我省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代序言)——在“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过劲松 本报记者 姚自琦;安徽经济为何能逆势上扬?[N];安徽经济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晓琴;县域经济助力安徽经济稳增长[N];安徽经济报;2013年

3 本报评论员;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N];安徽日报;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耀;评《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论丛》[N];安徽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高卫民;谁在支撑安徽经济稳增长?[N];安徽经济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广鑫业;前三季度安徽经济运行中部领先[N];安徽经济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广鑫业;解析安徽经济“喜”与“忧”[N];安徽经济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晓琴 实习生 胡月;安徽经济转型成效继续显现[N];安徽经济报;2014年

9 省经济研究院 胡再生 夏兴萍 王娟;安徽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N];安徽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晓琴;透视“新常态”下的安徽经济[N];安徽经济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2 刘海涛;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D];苏州大学;2015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印萍;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2 吴慧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3 赵金阁;安徽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4 刘旭姣;传播学视野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孔军;近代安徽矿业地理初探(1840-1945)[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杜飞升;安徽上市公司CFO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刘梦琴;安徽竹枝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莹;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文坤;“安徽好人”评选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吴康林;传统与现代之间:1800-1949年安徽地震灾害与社会应对[D];安徽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16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616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