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范式及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9 05:13

  本文选题:新马克思主义 + 空间生产 ; 参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为主要入口,探讨"空间的生产"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贡献不仅在于从政治哲学视角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经济矛盾,把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空间生产"的价值批判;更在于其坚持了解放政治的宏大目标——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变迁的空间路径,寻求重新定位"乌托邦想象"的可能性。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寻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出场路径"提供了一种理论启示。
[Abstract]:In the end of 1960s, the new Marxist urban school, taking the analysis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s the main entranc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pace product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system. His contribution lies not only in exposing the spac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but also in narrating the story of social relations reproduction in a complete way, thus completing the value criticism of capital "space production". More importantly, it adheres to the grand goal of liberation politics-seeking the possibility of repositioning "utopian imagination" by revealing the spatial path of human social change. This kind of space effo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kes Marxism radiate new vitality under the new era condition,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seek the "contemporary appearance path" of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4MLC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20021) 江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工程项目
【分类号】:B08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社会;2008年02期

2 高峰;;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年01期

3 尤作欣;;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J];学习与探索;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静;袁犁;;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古城镇再生模式探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2 徐晓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3 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海阔;罗钥\~;;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刘敬;余权;;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7 杜丽;吴玉娜;;高校文化景观及其传承[J];北方园艺;2012年11期

8 李敏;;改革文学与自主型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9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10 吴宁;;列斐伏尔现代性理论的思想渊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2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毅;张京祥;;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代云;李健;吕娟;;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空间塑造的内在理性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刘凡;;越界与异质空间[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仰海峰;;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9 陈宇光;;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价值意义[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宋立新;;生态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6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娅丹;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空间变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D];南昌大学;2010年

7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曦;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经济社会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孔令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群体满意度的差异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应祥;蔡禾;;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2 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1期

3 胡大平;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哈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升级及其理论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平;走出“后马克思主义悖论”——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训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姚颖;;布兹加林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初探[J];天府新论;2007年02期

3 李金辉;;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反思[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4 王新华;古丽拜克热木·托尔逊;;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弊病的若干主张[J];人民论坛;2011年02期

5 沈学君;;增长还是发展?——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社会发展观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6 奥特文·德·格里耶夫;郭硕博;;谱系障碍:新马克思主义与灵魂国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3年02期

7 孙兰英;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启迪[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周穗明;;西方新社会运动与新马克思主义[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阎嘉;;戴维·哈维:从地理学家到新马克思主义旗手[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10 周琳;;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凤超;;新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空间批判与空间命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赫曦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贝贝;理论仍在途中[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3 范鹏;论新马克思主义制度批判中的生态论维度[D];吉首大学;2012年

4 邵雪莹;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空间生产:资本、阶层和制度[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5 孙允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源流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6 白利鹏;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18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818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