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宗族网络与侨乡地方意义的建构研究--以前美村为例
本文选题:侨乡 + 地方意义 ; 参考:以前美村为例
【摘要】:基于跨国宗族网络与地方意义营造的视角,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为案例,试图挖掘充满地方意义的侨乡在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和地方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下的地方社会建构和营造过程。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了作为"地方"的侨乡所具有的丰富的地方意义,以及地方意义建构过程中以跨国宗族网络为主社会关系之不断演替的机制所在。研究发现,前美村的空间和地方意义被不断地重构,而作为空间表征的"侨乡"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的空间实践下表达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地方意象。相较于以往各学科的侨乡研究,本文重视以往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侨乡的空间和地方意义,从空间、地方和人的动态关系这一重要的地理纬度对侨乡内在的深刻社会文化进程进行了探讨。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national clan network and local meaning construction, taking Qianmei Village in Chenghai District of Shant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local social culture, which is full of local significance.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text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e study reveals the rich lo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l"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continuous succession of transnational clan network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meaning constru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and local meanings of Qianmei Village are constantly reconstructed,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as a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lso expresses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and local images in the space practice of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in the past, this paper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pace and local significance of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which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by academic circl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nd human being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latitude, probes into the profound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 in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630635)
【分类号】:C912.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惠进;浙南海外移民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2 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3 陈丽园;近代海外华人研究的跨国主义取向探索——评徐元音的《梦金山、梦家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4 庄国土;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J];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03期
5 许桂灵,司徒尚纪;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在广东五邑侨乡的交融[J];热带地理;2005年01期
6 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程希;;侨乡研究: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不同解读[J];世界民族;2006年05期
8 孟晓晨;赵星烁;买买提江;;社会资本与地方经济发展:以广东新会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9 王元林;邓敏锐;;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变化——以潮汕和五邑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10 潮龙起;邓玉柱;;广东侨乡研究三十年:1978—2008[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凡;司徒尚纪;;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文献分析[J];人文地理;2007年01期
2 姚文君;张培萍;李书法;马丽艳;苏克;;叶蜡石矿产资源及其应用开发研究现状[J];世界地质;2007年01期
3 李清芳;;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J];唐都学刊;2007年01期
4 古朝霞;;宗族势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利弊浅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方国清;高成强;王岗;;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11期
6 宋黔晖;;社会资本视域下的乡村治理[J];学术研究;2007年03期
7 张曙晖;;村治中的宗族政治表达——以大理周城白族村为例[J];学术探索;2006年03期
8 秦抗抗;;宗族现代化与和谐农村的建构[J];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9 张亚勇;高颖;;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及其应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张亚勇;;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降低的原因及其提升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意;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求实;1996年08期
2 梅伟强;华侨:侨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台山第一侨乡”端芬镇的调查之一[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林金枝;;解放前华侨在广东投资的状况及其作用[J];学术研究;1981年05期
4 许肇琳;张天枢;;广东华侨与侨乡教育[J];学术研究;1987年04期
5 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J];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05期
6 黄岑;海外华人和中国南部的华资跨国企业[J];八桂侨史;1997年04期
7 文云朝;广东侨乡外向型经济优势及其地缘背景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8 管东生,覃朝锋,陈玉娟,谢益芳;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的树木和景观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9 陈秀容;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J];地理研究;1999年01期
10 庄国土;中南半岛四国华人的同化浅议[J];东南亚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弗朗西斯科·德利奇;陈源;;记忆与遗忘的社会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2 刘春;试论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3 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01期
4 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年02期
5 大卫·布鲁尔;郑玮;蔡仲;;社会建构拒斥科学吗——三万英尺上空的相对主义[J];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6 肖峰;;社会建构:从知识观到世界观[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7 马俊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及其当代意义[J];唯实;2011年11期
8 庄友刚;;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抉择——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程伟;;中国社会管理创新路向思考:基于社会建构的思维方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4期
10 孙明哲;;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津师范大学 韩志明;敬业精神的社会建构[N];光明日报;2013年
2 于海波 王颖;科学文化的时代解读[N];吉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韦晓康;身体、符号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活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何修良;公共行政的生长[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蒙;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差生”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丽;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建构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徐逸菲;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慧冬;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晓琳;中国女性身体建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郑小虎;仪式:象征符号与社会建构的探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陈s,
本文编号:1904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90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