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证据的应用
本文选题:民事诉讼 + 电子数据证据 ; 参考:《法制博览》2016年12期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民事诉讼与证据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证据法发生了巨大改变,电子证据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证据方式,成为了一种新型证据。当前我国的法律在电子证据上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导致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当中对电子证据的收集原则以及证明力等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Abstract]: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ivil litigation and evidence law. The traditional evidence law has changed greatly. The electronic evidence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evidence method and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evidence. The current law of our country is not perfect in electronic evidence, which leads to the theory of law and the theory of law.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is no clear stipulation about the principles of collecting electronic evidence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作者单位】: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
【基金】: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民事诉讼电子数据证据应用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DSGB2015117)
【分类号】:D9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斌生;让证据有法可依[J];中国律师;2000年05期
2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3 宋石;试谈“偷拍偷录”视听证据的认定[J];河北法学;2002年04期
4 闵春雷;证据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5 刁金梅;圈点“证据交换”[J];中国律师;2003年11期
6 姜丽华;证据论证与定罪[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尹丽华;论我国证据法的立法模式[J];求是学刊;2004年05期
8 史志宏;证据内涵与外延之重新界定[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牟爱华;证据与证据材料——后现代视角的法理解释[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曾友祥;论刑事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兼评米尔建·R·达马斯卡的《漂移的证据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武树辰;;无效宣告案件中利用悬赏征集使用公开证据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程晓燕;;论瑕疵证据之转化[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6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5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6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7 王新环;迈向证据法的春天[N];法制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9 王振宇;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N];法制日报;2002年
10 李 鹏;建立预防证据规则:保障证据的真实可靠[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嘉蕊;论侦查中刑事再生证据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张凌鹰;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法理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孙连京;民事诉讼中的科技证据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孟天舒;由新证据引发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峰;网络证据基本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贵扬;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8 徐振杰;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贺韬;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施燕华;论刑事诉讼中瑕疵证据的转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08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