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城市的生活美学
发布时间:2018-07-20 09:01
【摘要】:生活美学是近年来极富话语张力的研究领域。东西方美学都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领域,以实现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生活美学既有深厚的西方资源,也有悠久的本土传统,这是生活美学得以展开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尽管生活美学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和丰富的话语张力,但是由于其涵盖面实在广泛,很容易被质疑为空洞无物,或缺乏现实针对性。为此,本论文将生活美学的考察范围限定于城市,这也是当前生活美学最富有活力的场域。论文的写作意图是,关注城市生活的现实,试图构建一种真正属于城市的生活地形学。审城市之美,重点是审视城市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象。城市生活美学最应当引起关注的,与其说是制度、器物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不如说是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现代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因为归根结底制度、器物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西美尔将其称作客观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或者说是受制于人的。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将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展开相结合,聚焦于城市生活经验,特别关注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真实的生存体验。论文具体考察了城市生活美学理论视阈中的城市与空间、城市与身体、城市与现代性等领域呈现出的互动关系。基于此,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内容展开如下:第一章着力分析生活美学的基本理论路向,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理论、马克思的“现实生活”理论构成了西方生活美学资源,而儒家与道家则构成了生活美学的本土资源。这也正是当下中国讨论生活美学问题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前提所在。第二章择取了文学、电影等各种文化元素,历时性地探讨了城市语境下的空间建构,从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运动,文学的中心经历了由城市到农村的迁移,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也逐步加剧。革命胜利之后,文艺的中心重新回到城市,重新掌控城市的新政权面临着如何改造城市生活逻辑,如何把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改造为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意识形态空间。因此,第二节以反特片这一建国初年最能反映城市空间的类型片为例,认为反特片构建的是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城市空间。第三节以各阶段的城市文本为例分析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历时性演进,并指出女性与日常生活空间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认为女红是女性用以反抗日常生活、言说自我的主要工具。本节旨在说明,从上世纪初开始,城市空间经历了自由、规训、再自由的过程,城市空间也正是在多重力量的规训中呈现出其错综复杂的面孔。第三章着重考察城市语境下的身体生产,第一节围绕空间、性别、身体三者的关系着重分析女性身体美学。指出女性种种的身体话语实践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给当代中国的道德生活带来极大的挑战,也给女性的解放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第二节择取马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审美个案,探讨电视传媒中的身体奇观,指出电视媒体映照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复杂脉络,它为公众提供了具有潜在文化意义和身体快感的话语结构。本章旨在说明,城市生活中充斥着的身体奇观,是分析城市生活美学的一个复杂文本,也是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资源。对身体的控制和放纵,清晰地呈现了意识形态在其中运作的路径。第四章从视觉主义的角度探讨城市与现代性之间的互证关系。第一节从西美尔的核心概念“速度”、“距离”入手,分析城市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性特征;第二节从街道与流浪汉引入城市观察的一个视角;第三节分析城市现代生活中的怀旧现象,指出怀旧是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中无法回避的历史境遇;第四节择取新感觉派、张爱玲和沈从文的个案,剖析城市与文学的关系,旨在说明城市生活经验成就了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学形态,文学与城市之间构成了一种超验与写实的复杂互动关系。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城市意识和城市形态参与建构大众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文学中的城市是现代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建构者,是现代城市想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总之,本论文试图通过大量的城市生活细节来勾勒城市生活美学的脉络,勾勒具有丰富生活触觉的城市文化地形学。尽管美学的经典话语一直都离不开对“美”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等永恒论题的讨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美”的本体论问题的追问就是美学唯一合法有效的理论话语。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现实中,美学只有建构双驾马车——在对美学本体问题持续关注的同时不断关注、贴近当代文化现实和大众日常生活实践,为生活树立敬畏之心、游闲之心,才能将美学引向涅i弥场3鞘猩蠲姥且桓鑫淳沟墓こ,
本文编号:2133002
本文编号:2133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13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