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早期华侨文学中的东南亚地区殖民地状况——从《噶喇吧纪略》和《海岛逸志》谈起

发布时间:2018-07-28 19:21
【摘要】:通过《噶喇吧纪略》和《海岛逸志》这两部清乾隆时期华侨的海外见闻录可见,东南亚地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与古代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随着明清海禁政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中国的海外贸易急剧萎缩,对东南亚地区的掌控力也日益丧失;与此相反,欧洲国家则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撑下,借助现代航海技术,沿着这条古老的航线来到广阔富饶的亚洲地区,经略他们的海外殖民地,掠夺原料,开辟市场。许多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南下来到东南亚国家,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海外移民华侨与当地人及殖民者之间既协作共存,更存在着利益纷争,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纷争日益明显,在欧洲殖民者的殖民统治下,外来华人的生活与生产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也成为后来当地种族冲突的历史根源。这两部华侨见闻录不仅为我们了解清代东南亚殖民地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更展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结构性与根源性问题。
[Abstract]:Through the overseas account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Kara Ba Ji Li" and "Island Evening Records", we can see that Southeast Asia has very close ties with ancient China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However,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ban on the s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aritime Silk Road" gradually declined, China's overseas trade shrank sharply, and its control over Southeast Asia was increasingly lost. On the contrary,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supported by the capitalist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navigation technology, along this ancient route to the vast and fertile region of Asia, their overseas colonies, pillaging raw materials, opening up markets. Many residents of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have also traveled south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o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ir lives while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se immigrants and overseas Chinese co-existed with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colonists, and there were also conflicts of interes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this kind of dispute became increasingly obvious. Under the colonial rule of the European colonists, The life and production of foreign Chinese were restricted, which became the historical root of later ethnic conflicts. These two books not only provided us with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olonies in the Qing Dynasty, but also revealed the structural and root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I207.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爱勤;;论公元7世纪前华人向东南亚地区移动的特点[J];海交史研究;2003年02期

2 邹春萌;李涛;;“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世界历史;2011年05期

3 唯实;;东南亚地区语言学书目[J];语言学资料;1965年04期

4 杨宇;;东南亚地区乐器生产及市场点滴[J];乐器科技简讯;1976年03期

5 孙福生;影响东南亚地区现代历史发展的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张坚;二十世纪初东南亚华侨中介商经济地位新探[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7 贺圣达;刘金光;张禹东;段立生;郑筱筠;;对话宗教与东南亚区域社会发展[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5期

8 刘莉;;下南洋:无奈的旅途[J];百科知识;2010年09期

9 王新刚;英国穆斯林点滴[J];阿拉伯世界;1988年03期

10 谢美华;;二十世纪以前华侨对东南亚农业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韩方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南亚研究[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孝荣;;亚洲的区域一体化:历史的教益[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3 郭丽娜;施能;朱兴明;张立波;;东南亚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罗斌;;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死因及死亡机制探讨[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于宏源;;东南亚反恐合作的美国因素及其对地区态势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马燕冰;;美国“重返东南亚”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在国际组织的任职情况[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丽;东南亚地区 中医药研究增速[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Tuli Sinha(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学院研究员)本报编译 王寒;美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战略转变[N];世界报;2009年

3 张亮 本报记者 傅江平;百丽为何不去东南亚[N];中国质量报;2012年

4 龚立仁;新加坡努力打造世界游船业新中心[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褚国飞/编译;美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走出阴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张春海 编译;东南亚泥炭森林面临灭绝危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长期关注东南亚局势的资深媒体人 尹鸿伟;马航客机事件呈现东南亚地区微妙局势[N];中国经营报;2014年

8 静安;服装订单转移势头加剧 东南亚成首选承接地[N];中国贸易报;2014年

9 琴川;五月中旬国际硫酸铵市场呈现分化走势[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10 ;国际板坯价格下跌[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晶晶;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政府开发援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凯;冷战后东南亚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赛群;中国参与东南亚地区禁毒国际合作[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杨庭盛(DUONG DINH THINH);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战略及对越南的启示(1997-2007)[D];吉林大学;2012年

4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郭丽娜;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降水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张雨涵;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51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151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