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国共产党认同:青海藏区社会变迁进程中的乡村治理

发布时间:2018-08-14 12:04
【摘要】:乡村治理指谓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乡村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物质精神水平的提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认同达致的基础性要件。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生长于治理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化转型,阐发于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交互性变革。聚焦青海藏区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治理,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与生产协调,不仅指向了多民族杂居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时代场,而且凸显了复合民族共同体乡村治理的问题域。由此出发,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治理,不仅影响于青海藏区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而且形塑于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现实根基,其内生逻辑不仅表征于经济、政治、价值认同的发展向度,而且外衍于利益凝聚、民主稳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构共演。
[Abstract]:Rural governance refers to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dentity to achieve the basic elements. The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social vicissitude grows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socialized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interactive change of people's mode of production, way of life and way of communication. Focusing on the rural govern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social changes of Qinghai Tibetan region not only point to the era of rural social change in multi-ethnic mixed areas. And highlights the complex national community rural governance of the problem area.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change not only affect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n Qinghai Tibetan area, but also shape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endogenous logic is not only expressed in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alue identity is derived from the conglomeration of interests,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cy and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作者单位】: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五个认同’研究”(批准号:16AZD039) 2017年第一批青海省级智库重点研究项目“村治资源视角下的青海‘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研究”(批准号:ZK17014)
【分类号】:D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勇;温铁军;曹锦清;张鸣;;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J];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12期

2 郭云春,刘梅芳;利益博弈下的乡村治理——透视村民自治的新视角[J];社会;2003年02期

3 王培刚,余丹;中国乡村治理:反思、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4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5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J];文史哲;2006年04期

6 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7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8 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5期

9 夏单坤;;“四十亩抛荒地”话乡村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01期

10 申端锋;;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读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福营;;当代乡村治理变迁的特点和经验——以建国60年来的浙江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郭书田;;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银华;陈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格局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德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河北定县为例[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方俊;郭正林;;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研究:安徽呈东村调查报告361[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分析——以湖北麟村为个案[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9 苗青田;卢凤超;;浅谈完善村民自治[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二等奖论文摘要[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 贺雪峰;乡村治理基础研究的深化: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克杰;开除“村籍”暴露乡村治理短板[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中共连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戚华海;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鲜活样本[N];南方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娟;乡村治理的另一种范式[N];山西日报;2013年

5 湖北省宜昌市委副书记 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N];农民日报;2013年

6 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乡村治理要强化维护发展农民基本权利[N];农民日报;2014年

7 报道组 魏康星 通讯员 金毅;金东创新机制培养乡村治理能手[N];金华日报;2014年

8 沈昕 凌宏彬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 博士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徽州宗族“善治”:乡村治理启示录(下)[N];中国社会报;2014年

9 风云;乡村治理需要一分“泥土气”[N];绍兴日报;2014年

10 ;以法治推进乡村治理[N];经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苗树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5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金星;乡村治理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小林;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樊亚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守智;信息不对称与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殿君;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张书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晓南;“半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英姿;利益表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3年

10 郭伟;乡村多元治理路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82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182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