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14:58
【摘要】:北宋校正医书局是仁宗嘉yP二年(1057)由官府设置的临时性医籍整理机构,12年间编校医籍11部,使这些医籍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它为保存和传承古代医学文献,及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其全面系统的研究甚少。本论文采用历史文献学、目录学、考据学等研究方法,同时应用统计学手段,全面考察了校正医书局13位成员的生平事迹,并对校正医书局所校11部医籍的校语注文进行了系统整理与分析,力求厘清这一机构的历史面貌。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医知识与古籍文本在北宋的传承和变迁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前后过程、组成成员、主要成就、不同评价及主要结论等六个方面来论述。 1.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 校正医书局是在北宋前期社会和医学两大背景下产生的。北宋政府“右文崇儒”之政策从主观上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而战争和疫灾又从客观上使北宋政府更多地关注军民的医疗和健康;北宋前期较强的财政实力为校刊医籍提供了经济保障;印刷、造纸及制墨等技术不断完善,从技术上有力地支持着医籍的大规模刊印;科举制度的改革、官私学校的兴盛、读书时尚的形成、校书传承的延续等因素又加速了人们对知识规范的渴望和书籍整理的需求。此外,宋初四朝的医籍整理,又积累了许多校书经验,为校正医书局大规模校书奠定了基础。 2.校正医书局的前后过程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yP二年(1057),在枢密使韩琦的建议下,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编校、刊印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初隶属于编修院。该机构从诏选校正医书官、制定编校计划、确定编校原则、布置编校任务等均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通过史料分析,校正医书官不在校正医书局编校书籍,而在自己家里校书;医书校正机构之名称当为“校正医书所”而非“校正医书局”。神宗熙宁二年(1069)校正医书之机构罢散,校正医书之事徒太学(国子监),校正医书局存在时间共计12年。 3.校正医书局的组成成员 校正医书局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提举校正医书局,由京朝官兼任;韩琦、范镇、钱象先等3位官员先后提任提举校正医书局一职;韩琦从国民健康、国防安全的角度建言置局校正医书,功劳最著。从仁宗嘉yP二年(1057)首任提举校正医书,至嘉yP八年(1063),任职6年;范镇于嘉yP八年(1063)接任,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止,任职3年;钱象先从治平三年(1066)接任,推测最晚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卸任,任职3年;他们三人虽非医官,但在任职期间,精心组织,积极参校,成绩卓著。二为校正医书官,由馆阁官员、知医儒臣、翰林医官构成。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为馆阁官员,高保衡、孙奇、孙兆、陈检为知医儒臣,秦宗古、朱有章为翰林医官。在10位校正医书官中,林亿、高保衡、孙奇参校医籍时间最长,参校医籍最多。儒臣在北宋医书编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就 12年间,校正医书局全面系统整理了《嘉yP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备急千金要方》、《金匮要略方》、《千金翼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方》等11部医籍,使这些医籍结束了手工传抄的历史,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此外,还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医籍校勘原则、方法和程式,为后世医籍校勘树立了典范。 5.对校正医书局的不同评价 古今中外学者对校正医书局所取得的成就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校正医书局的校书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校正医书局的评价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客观、公正。 6.主要结论 (1)校正医书局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北宋前期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医学等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其中,与仁宗朝校书重心的转移有极大的关系。 (2)校正医书局的设立与韩琦的建议有着直接的关系;校正医书官在自己家里校书,不在校正医书局办公;校正医书机构之名称当为“校正医书所”而非“校正医书局”。 (3)在校正医书局成员中,提举一职负责组织、协调及详定工作;儒臣在北宋医书校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医官之外,参校者均在书序后署名。 (4)校正医书局原计划整理8部医书,最终编校了11部;其中《灵枢》、《太素》、《广济》三书,目前未见校刊记载;《本草图经》、《千金翼方》、“仲景三书”及《脉经》等6部医籍,未在原计划中,后纳入校正范围。 (5)校正医书局这种以儒臣、医官等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相结合的校书组织和校书模式,在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清,王振国;宋士大夫私人编撰医书兴盛之探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汝企和;;北宋官府对医书的校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曹之;;宋代医书之编刊及其背景考略[J];图书与情报;2009年01期

4 崔锡章;《脉经》中《金匮要略》条文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3期

5 刘聪;梁峻;徐江雁;;略论唐宋官修医籍的标准地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6 李玉清;张灿s,

本文编号:2345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345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