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正义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22:3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不少问题,其中很多是因为缺乏正义引起的,它们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为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文章即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制度正义问题。文章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看待正义问题,认为正义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并以此作为研究制度正义问题的基础,认为研究制度正义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以根本制度作保证,以具体制度来落实,以调节机制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以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向人类承诺了基本的正义,现实中的具体制度和调节机制是在现实条件下对它的落实。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完全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中的具体制度对它的落实是在现实条件下从不完全到完全的过程,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义现象。如何理性看待不正义现象也是研究制度正义问题所不可或缺的内容。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概括性地梳理了和谐社会与制度正义问题的相关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几个关键词做出理论上的界定,此外还对文章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做出了必要交代。 第二部分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并试图在与西方传统正义观的比较中揭示其本质规定性和方法论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看待正义的基本方式在于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同时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因应着不同的正义观,就正义的起源、本质、标准而言,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构成其本质特征。 第三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为基础,以制度正义为核心问题,分三节展开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性是现实性的正义性,这就决定了绝不能脱离其具体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而停留在抽象认定的层面上,而需要:(一)以根本制度作保证;(二)以具体制度来落实;(三)以调节机制来完善。 第四部分主要以建构和谐社会为着眼点,延伸讨论如何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不正义现象的问题。认为现实当中之所以具有不正义现象,既由社会主义在客观基础方面的尚不完备所造成,也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者发展的不同步、不协调有关,因而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正义性。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2 李志江;;制度公正与社会和谐[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3 沈慧芳;道德需要与制度公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杜承铭;论公正的评价本质[J];江汉论坛;1998年11期

5 郑国玺;简论社会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关系及现实意义[J];理论与改革;1995年04期

6 崔永军,刘泽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实践与西部大开发战略[J];理论研究;1999年06期

7 胡海波,宋禾;正义、正义观与正义理论[J];求是学刊;1998年03期

8 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J];求索;1992年04期

9 程寿;论制度正义与道德自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霍秀媚;制度公正与民主政治[J];探求;200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忠民;[N];人民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2602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02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