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当代印度的中国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14:39
【摘要】:印度是中国周边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关系是中国经略周边必须重点考虑的一对双边关系。在两国双边关系的互动中,认知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知是行为的起点。围绕对中国的认知,当代印度不同群体呈现出了鲜明的态度上的分歧。印度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对于中国的认知常出现分野,客观和偏激的印象均大量的存在。历史地看,2000年以来印度历届政府对于中国的认知既一脉相承,又各自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瓦杰帕伊时期视中国为威胁,尤其是中国地和力量使得印度非常忌惮,正式在这一因素下,瓦杰帕伊时期才力推进度的核进程;辛格政府和莫迪政府的对华认知较瓦杰帕伊有所修正,主要是在传统的军事和安全领域对中国的印象有所缓和,尤其是印度核试验取得成功后,印度实质上获得了和国家的地位,尽管这一地位目前尚未得到安理会的承认。因此,在印度政府的认知中,中国的核威胁在印度国家战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且印度不断发展的导弹力量,如“烈火”系列导弹,使得印度具备了基本的远程核打击能力,印度对中国的心结主要转向历史问题、边界争端以及地缘经济问题。但是,尽管辛格和莫迪政府对华认知和政策有所修正,但其依然继承了印度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发展对华关系也是出于实用考虑,而非真正与中国发展互信互利的友好关系。印度学者对于中国的认知比较复杂,处极少数对中国了解较深的学者主张中印应发展友好关系外,很多学者对中国持冷漠或消极态度。尤其是和印度军方联系密切的学者对中国的认知比较负面,认为中国在军事和安全上依然是印度的威胁;对华友好的学界声音主要来自于文化界。这一领域内的学者对中国社会、文化了解比较深刻,对于中印关系交往的历史也比较熟悉,能够站在相对客观的视角上看待中国和中印关系问题;媒体和民众对于中国的认知相对比较片面,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问题上,如边界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等,时常围绕上述问题对中国产生一些负面的印象。但印度民众对中国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肯定,这主要是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肯定。但是,绝大部分印度学者和民众认为,长远看来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超越中国,因为印度具备较大的制度优势。对华认知直接影响着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制于对历史冲突的阴影和现实的地缘政治的考虑,以及受到客观的的认知规律的影响。理论层面,罗伯特·杰维斯建构了影响外交政策的认知因素的作用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可以充分解释印度对华认知的理论局限,其中愿望思维、认知相符和认知失调是三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印度的对华认知还受到现实问题的影响,包括历史问题、边界问题、西藏与宗教问题、中巴关系问题等。因此,印度在对华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知与现实的鸿沟;二是对于中国不同方面的认知的差异;三是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受此影响,印度在对华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的策略选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经济和政治上印度对中国态度较为复杂,而在安全上的态度则高度清晰化。印度一方面在政治上积极谋求对华互信以稳定中印关系,同时希望借助中国地区经济政策以助力印度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印度也对中国的地区经济和安全政策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担忧中国在南亚推动经济殖民主义。因此,印度在稳定对华关系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尤其是以航母和潜艇为代表的海上军事力量,并有保留地支持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政策。
【图文】:

印度,民众


对于负面评价,印度媒体对于中国积极正面的报道依然无法占据主流。二、印度民众的对华认知关于印度民众的对华认知问题,可以参考的资料较少。这里可以参考 2009年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对印度民众所做的关于中国印象的报告。皮尤中心将选项的情感色彩分为“有点喜欢”、“非常喜欢”、“有点不喜欢”、“非常不喜欢”四类。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在城市之中生活的印度人。调查的结果显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印度民众的占比有所增长,达到了 39%,,而对中国持正面印象的比例则由 2005 年的 56%降至 47%。①

民众,4年周期,印度


图 2 印度民众对中国积极印象的变化(4 年周期)①印度民众关心的涉华问题主要包括历史问题、边境争议问题、宗教问题济问题等。与媒体类似,印度民众普遍对中印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对比感兴印度民众对中印间客观存在的差距是承认的。但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中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且难以弥合。中国具有庞大的础设施建设能力和领跑全球的经济法发展速度,以及有效的领导和执行体系些都是印度难以企及的;但另一部分民众也认为,尽管当前中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但未来印度将会成为举世瞩目的力量,其发展成就将远在中国之上。综而言之,印度政府、学界、媒体和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既有所区别,又现出一定的共性。印度学术界和政府看待中国地态度相对理性,主要出发点是度的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在对待历史和边境问题上,印度方面从现实利益出发,对中国的定义带有“威胁”和“扩张”色彩;而在经济问题印度也看到了中国地快速发展和庞大的经济体量,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推动
【学位授予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822.3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学伟;;印度南海政策的架构与中印关系透析[J];东南亚纵横;2019年02期

2 杨思灵;;试析印度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3 堀本武功;马佳;;协调与警惕:爱憎参半的中印关系[J];当代日本中国研究;2015年02期

4 亢升;王静文;;中印关系脆弱性的心理原因与对策思考[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8年06期

5 林民旺;;印度区域地位凸显,中印关系下滑[J];世界知识;2016年24期

6 陈翔;李玉婷;;中印关系发展的中亚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7 林民旺;;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中印关系?[J];世界知识;2017年02期

8 罗建波;;印度对华主要关切与中印关系的未来[J];国际研究参考;2017年08期

9 曾蓉;;新时期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1期

10 李涛;;《中印关系研究丛书》[J];南亚研究季刊;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贵洪;;竞争与合作: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Swaran SINGH;;中印关系:构筑双边互信(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4 李熠煜;刘昌威;;莫迪访华后印度主流英文网站涉华报道研究[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六卷)[C];2015年

5 耿引曾;;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随新民;;中国南亚外交:目标与策略[A];“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创新与发展——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郑嘉宾;邢莹莹;;美国“转向”亚洲:对印度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影响[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2(总第5期))[C];2012年

8 石源华;;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9 孙建中;;2010亚太安全环境:战略博弈、领土争端及发展趋势[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1(总第4期))[C];2011年

10 陈文玲;李锋;;从“龙象之争”迈向“龙象共舞”——赴印度深入调研引发的认识与思考[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瑛;中印关系有上升空间[N];解放日报;2019年

2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林民旺;莫迪2.0外交,中印关系会更成熟[N];环球时报;2019年

3 菲戈;龙与象:了解中印关系的16本书[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4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瀚me;加强中印关系是印度必然之选[N];文汇报;2018年

5 本报驻印度记者 苑基荣;经贸合作是促进中印关系重要加速器[N];人民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侯丽;良好的中印关系有利于世界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7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婧;与中印关系“再出发”有关的三个关键问题[N];中国青年报;2018年

8 马宇歌 本报记者 陈婧;中印关系:未来50年将与过去50年“非常不一样”[N];中国青年报;2013年

9 军事科学院 丁皓;印度媒体炒作中国话题无碍中印关系大局[N];中国青年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曹元龙;“一带一路”建设惠及南亚发展[N];光明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随新民;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2 杨值珍;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周帅;中印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D];外交学院;2017年

4 周宏刚;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Muhammad Arif Khan;领土争端对国家间安全与合作的影响:中印关系与印巴关系比较研究(1991-2013)[D];吉林大学;2015年

6 王苏礼;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阮金之;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非凡;当代印度的中国认知研究[D];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

2 岳钰雯;建国以来毛泽东关于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论述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肖妮;“一带一路”背景下官方媒体中印关系报道框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郑皓莹;中印关系中的认知错位现象分析[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7年

5 刘杨建;新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印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6 何志华;中印关系中的水资源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赵志广;中印关系中的边界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刚;中印关系与中国安全环境[D];吉林大学;2008年

9 鞠政;区域合作下的中印关系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臧慧群;印度的“中国威胁论”评析[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5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45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