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8:5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承担着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则更加凸显其重要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执政理念的要求,更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价值皈依。边缘社区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所生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社区样态,虽然既包含着城市社区的一定特征,又延续着农村社区的一些属性,可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既被城市治理所排斥,又被农村管理所不容,因而处于整体上的边缘境地。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政府对边缘社区所采取的治理方式往往较为“粗暴”,即通过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介入,对社区事务进行全面管控。而在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显著的发展实际,其所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已渗透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各个层面,甚至构筑了其核心旨趣。显然,从此种意义上,边缘社区原本的管控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要求。既然如此,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边缘社区治理的“路在何方”?我们似乎依然可以遵循常规的研究路径去探寻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价值上等方面的可行性,然而,对包容性理论的认知与应用却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若将治理喻为可能性技艺,那么包容性则可称为治理的艺术性才能。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维度,将包容性治理应用于社区显得应时应需。如果说,社区管控模式是一种工具理性在边缘社区治理中的应用,那么由包容性理念延伸而来的包容性治理则是将社会治理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完美融合。为此,本题研究着力展开了对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分析与建构。在分析中,从宏观脉络上按照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中的社区与边缘社区、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国家治理体系下包容性治理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从而将包容性治理镶嵌于边缘社区之中,最终贴合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包容性治理的核心主题。在具体层面,首先是以详尽梳理边缘社区治理的发展历史和充分认识当下治理中的困境为基础,从而为后续的创新性解读提供必要的条件准备。然后则是对全面展开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阐述,这既包括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过程、治理成果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包括从效益提升、多元参与、文化认同和关系建构四个维度对其实际功能进行认知,亦包含从基础性公共服务、民生性公共服务、事业性公共服务、安全性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对具体服务内容进行罗列。由此,得以呈现出对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全面认识与解析。与此同时,对于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思考与路径建构,还需要明确虽然边缘社区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独特产物,但同样需要借鉴发达地区在类似社区建设上的经验。为此,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则成为本题具体的参考对象。在此基础上,则需要尝试性和创新性地展开对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建构的路径探索。主要是在机会包容、主体包容、结构包容和制度包容四个方面上加强建设。其中,机会包容是要求赋予边缘社区及其居民与城市社区及其居民相对均等的发展权利,以使其有机会参与城市发展并共享发展成果;主体包容则是趋向一种多元主体共存的治理网络,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这是对“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改革方向的积极回应;结构包容是在主体包容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制度包容则是通过制度建设为包容性治理改革提供规范性保障。应当说,这个四维度上的包容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统一,机会包容是基础、主体包容是条件、结构包容是框架、制度包容是保障,由此形构起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改革路径。因此,文章紧扣边缘社区与包容性治理的逻辑理路,边缘社区的诸多困境与矛盾是研究起点,而建构包容性治理体系则是试图解决这些矛盾的利器。如果说善治的“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那么在基层治理的边缘社区场域中包容性治理蕴含着传统文化“和”的意味。将边缘社区发展为现代社区,将农民、农民工等边缘化群体拉入现代化发展轨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绝非政府独自之事,更是学者乃至社会共同之义务。面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失效,边缘社区治理亟需创新发展模式,引入包容性治理,通过建立一种城市包容乡村、现代包容传统、权力包容权利的机制,对社区治理不失为一种创新性选择。
【图文】:

城镇人口,世界,人口,城镇化


析框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边缘社区包容从以农业与乡村为标志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城市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更为成熟与稳定的高级城镇化阶段。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①,二十世纪六十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已超过 60%,相比之下中国只有 16%,,自七十年代完成快速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快速城镇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 50%。图 1-1-1 展示了 1960 年至 2015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与之相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还有一定差距,中要进一步发展。

过程图,社区治理,过程


图 1-1-2①社区治理主体与治理过程我国社区主要的治理模式全面解读我国社区治理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当前我国的社一种理论抽象意义(在现实实践中,这多种参与主体和治理机制可能同时存在一归纳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社会自治、专家参与四种治理模式(见下表 1-1-3)表 1-1-3 四种城市社会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②式类型 模式特点 存在的不足 代表主导模式在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推进社区治理。政府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要治理方式。这种模式地方政府资金充裕,领导人能力强。政府过于强大,导致居民参与意识、自治能力较弱。北 京 田道、成馨城、丽社区主导模式社区以商品房小区为主,社区异质化低、整合度较高,市场主体(房地产商、物业公司)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占主体性,形成市场、政府组织、社区自组织、社区公民的协调合作。强调政府的权力让渡与责任的分担。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社区难以应对市场失灵的风险。深圳桃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重视社区领袖/受社区领袖/精英的个人偏好影响较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6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侠;孟庆国;;社会组织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北京皮村“工友之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11期

2 李润国;赵青;王伟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08期

3 徐倩;;包容性治理:社会治理的新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4 史春玉;;比较视野下英、美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经验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高景柱;;宽容、尊重与多元主义——评罗尔斯《万民法》中的宽容观[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6 褚光荣;;包容性治理:石漠化地区的减贫与发展的新思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史春玉;;城市边缘社区“在地治理”模式探讨:以法国经验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04期

8 赵成福;;基于包容性治理的农民工市民化:逻辑与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9 叶继红;;失地农民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杭嘉湖地区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10 鹿斌;金太军;;协同惰性: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赵东霞;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邹凯;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玲慧;论上海边缘社区的和合发展[D];同济大学;2006年

6 陈伟东;城市社区自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56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56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