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1917-1929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

发布时间:2020-05-10 10:58
【摘要】:本文立足于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从比较文学形象学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入手,研究了秦汉以来中国西方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追索不同时代不同主题视野下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嬗变过程及形象谱系特点。在此基础上,对1917—1929年代表性留学欧美作家作品进行形象学的文本细读与对比分析,考察欧美留学生西方形象建构的文本特征,分析其西方形象塑造与社会文化和创作主体的内在互动关系,揭示西方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策略,并在现代性问题的宏观背景上,把握中国与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以及作家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与身份的思考,探讨本土语境中西方形象建构的文化史意义及其博奕问题。 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 绪论:本部分主要提出研究对象即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等在内的五四前后(1917---1929)创作中的“西方形象”描写,并对“西方”,“西方形象、他者与身份认同”等几个概念进行清理和界定,阐明跨文化传播视野下进行西方形象研究的意义、方法与策略。 第一章:本部分以形象学理论、文化身份理论、文化人类学、新历史主义批评等作为理论资源,梳理先秦至五四时期,西方形象从西方的地理视野进入哲学视野,从物质欲望进入文化向往的发展嬗变过程及其特征,讨论形象构筑中的文化权力与想象问题,分析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权力对西方形象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本部分主要讨论现代留学欧美作家群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分布格局,分析他们共时性的族群特征,从不同层面探索其西方形象书写的普泛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第三章:本部分主要研究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对胡适、闻一多的部分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分析他们笔下的多面美国形象及其成因。从倾慕心理出发,胡适建构起“正面”美国形象,美国被想象为先进文明的民主国家,美国人被描述成慈善博爱的优秀民族。闻一多则基于文化爱国主义思考,以批判姿态审视美国“他者”,呈现出立体、复杂的美国形象。 第四章:本部分主要对于徐志摩、老舍的部分文本进行细读分析。基于自身英国经验、历史背景和文化视角,徐志摩对英国式自由和保守进行调和,构筑起理想、浪漫的英国形象,并成为其永久的“精神依恋之乡”。老舍在扭曲的文本与东方主义话语之间,书写复杂立体化的英国形象,力图用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突破前设的“自我东方主义”。在中国的现实之中寻求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 第五章:本部分主要研究留法学人的法国形象。通过对李金发诗歌和巴金小说等几方面文本的细读分析,分析李金发现代城市体验下建构的法国形象,他对法国象征派的推崇、模仿、变异,最终也完成了对法国文化的另一种“致敬”。而巴金的青年气质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域外小说创作,其法国形象充满了强烈的激进主义情绪与底层情结,在自我与他者的交织中完成了从无政府主义向民族主义的转向。 第六章:本部分主要研究留德学人的德国形象。通过分析创作主体自身思想与创作的特征,深入分析他们对德国文学、文化形象的认知与理解,追索其特定背景下对德国文学、文化的独特接受。借助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新人文主义思想,蔡元培开始了强国强民立意下的“大学观”的构想。其中,蔡氏对于康德美学更是进行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解读。孱弱的本民族症候下,宗白华对于德国强健的民族自信力抱有极大的兴趣,并对之进行美学的渗透。而歌德的至善人格与对生命价值的热烈追求,宗白华更是推崇备至。 第七章:本部分主要结合作家作品个案的分析,透视跨文化语境下,不同西方形象的文化利用及其变异问题,探讨西方形象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中是被如何运作的。一方面,这些西方形象映射了作家们对“现代中国”的自我诠释,推动并促进了现代中国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构建;另一方面,这些西方形象在种种细微处体现着五四启蒙思想在文本中的渗透,从理性主义的爱国反思,到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启蒙叙事,再到透彻自省的国民性批判,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折射出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理性主义逻辑话语的强势建立。此外,在由日常生活叙事语言构筑的西方家庭、广场与城市等公共空间中,作家们继续着这些西方形象所隐含的启蒙叙事,试图在其中发现关于平等、解放、公共民主生活与现代性的表述空间,并以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史增添多重观照维度。 结语:提出西方形象经历了从西方的地理视野进入哲学视野,从物质欲望进入文化向往的发展嬗变过程。五四前后的西方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建设具有规训化、体制化作用,构成了民主主义、启蒙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5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5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