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降红水河上游地区土著族群的“内地化”进程
本文关键词:唐宋以降红水河上游地区土著族群的“内地化”进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红水河上游地处西南腹地,虽较早便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版图之内,但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与中原王朝融为一体,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将红水河上游地区以土酋(土司)家族为代表的土著族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唐宋时期这一地区族群面貌、土著首领与中央王朝之间朝贡关系与军事活动等,来梳理这一时期地方与中原的初步接触;通过厘清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这一地区的社会面貌、地方与朝廷交往中的朝贡与赋役关系、土司在朝廷军事活动中的角色及两者的互动等,来揭示此时期二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趋近;通过对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给这一地区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影响和土司家族的族属问题的研究,分析此时期二者往来的重心及“内地化”进程的初步完成;最后,笔者以儒学文化的进入以及这一地区有代表性的土著文化为例,简要阐析这一地区在唐宋以降的地方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概言之,本文尝试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唐宋以降这一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来展开,从族群面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梳理唐宋以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一地区的土著首领及地方民众如何逐渐加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往来,并最终完成了“内地化”的进程,从而对这一地区社会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在细致阐析该区域的社会历史脉络下,从地方的视角细致分析并重新审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揭示导致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社会机制和文化动因。
【关键词】:红水河上游 土著族群 “内地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8;K244;K2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0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二、学术史回顾10-14
- 三、本研究采用的“内地化”理论14-15
- (一)汉化与内地化辨析14-15
- (二)“内地化”理论的使用15
- 四、本文的研究区域与主要内容15-20
- 第一章 红水河上游地区的族群面貌与唐宋时期的治乱20-34
- 第一节 文献所见的族群面貌20-26
- 一、“他者”记录的土著人群20-24
- 二、朝廷军队与移民的进入24-26
- 第二节 羁縻时期红水河上游地区的朝贡状况26-28
- 第三节 羁縻时期红水河上游地区的军事活动28-34
- 第二章 元明时期红水河上游地区的土司狼兵及其与国家的关系34-72
- 第一节 社会面貌:土司、部民与“s:”、“s^”34-39
- 第二节 土司制度下南丹、东兰、那地土州的朝贡与赋役39-46
- 一、《明实录》所载南丹、那地、东兰土州朝贡39-43
- 二、《(嘉靖)广西通志》所载南丹、东兰、那地土州贡赋43-45
- 三、《(万历)广西通志》所载南丹、东兰、那地土州田粮与户税45-46
- 第三节 地方叛乱与朝廷征服46-57
- 一、南丹州的归附与叛乱46-51
- 二、东兰州的归附与叛乱51-57
- 第四节 借兵朝廷与狼兵东征57-72
- 一、应征与抗拒出兵:狼兵东征抗倭57-62
- 二、应征平定粤西乱事62-72
- 第三章 清代改土归流背景下红水河上游地区社会面貌的改变72-95
- 第一节 红水河上游地区的改土归流73-78
- 第二节 改土归流前后南丹、东兰、那地三州的赋役制度78-93
- 一、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78-80
- 二、康、雍、乾三朝红水河上游地区的田赋变更80-93
- 第三节 土司家族的族群认同变化93-95
- 第四章 儒家文化与红水河上游土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95-112
-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进入及与土著文化的碰撞95-100
- 一、府学的兴起95-98
- 二、神庙寺观的建废98-99
- 三、北帝庙:红水河上游地区文化的碰撞99-100
- 第二节 文化守持:红水河上游地区的土著文化100-112
- 一、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的花桥与砍牛送葬101-103
- 二、壮族蚂拐崇拜103-105
- 三、东兰县壮族的铜鼓文化105-110
- 四、东兰壮族的巫觋信仰110-112
- 结论112-114
- 参考文献114-119
- 后记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明道;;清代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洪灾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2 刘丽丽;;京旗屯垦与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J];北方文物;2013年02期
3 朱桂昌;日本西北泰历史文化调查团[J];东南亚;1986年02期
4 罗运胜;;明清时期的移民与沅水中上游山区的开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刘丽丽;;1860年前松花江上游地区农业开发研究述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0期
6 刘江;;陕南农村英语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04期
7 佟柱臣;;吉林新石器文化的三种类型[J];考古学报;1957年03期
8 王尧;;清代新疆乾隆钱小识[J];文物;1978年04期
9 叶小文;直取经济两大目标 妥处社会两难抉择——学习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体会[J];中国宗教;2005年11期
10 徐宗懋;曾泊黄河万里船[J];华夏人文地理;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素功;;长江源及上游地区的环境治理与保护[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青;中上游地区干旱长江下游水变清[N];中国建设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丁冬;汤河水库上游地区怨声渐起[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记者 王锡松;我市十县区均纳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规划[N];安康日报;2013年
4 记者 陶映荃;《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获批[N];工人日报;2013年
5 周银祥 汤龙;商南敲定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天津对口协作项目[N];商洛日报;2013年
6 记者 李元浩;汉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环保型工业”[N];工人日报;2005年
7 记者 安天;汉江中上游地区人才协作联席会议在我市召开[N];安康日报;2011年
8 通讯员 陈国华;安康加入汉江中上游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生态圈[N];安康日报;2008年
9 崔凯;浙江:上游“制污”将赔偿下游[N];农民日报;2008年
10 温雯;温商在渝修建万吨级浮船坞[N];经理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永刚;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丹;唐宋以降红水河上游地区土著族群的“内地化”进程[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2 王静;汉水上游巴文化遗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郑博颖;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琳;滦河上游地区高等孢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婷;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动态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唐宋以降红水河上游地区土著族群的“内地化”进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