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经验。通过探究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聚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有助于深化当下的相关研究。这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关照现实,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何干之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史学家。20世纪30年代,何干之在理论研究和学术贡献上成绩突出,被延安的报刊称为“新启蒙运动健将”。也正因此,何干之成为由党中央指名调入延安的第一批文化人,圆满了他当一名教师的心愿。1937年毛泽东接见何干之等人时,鼓励他们“用笔和口继续战斗,对革命继续有所贡献”。1937年,何干之明确提出了“理论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并在陕北公学的教学中付诸实践,不仅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深入人心,而且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政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以及师资力量,成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开拓者,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贡献了毕生智慧。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基础之上,是相关思想资源、时代变化要求和主体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理论支撑;其二,理论、实践与思想文化发展诉求是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其三,何干之的人生经历及其优秀品质为其提供了主体条件。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具有系统性,路径具有多样性。基本内容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部分,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政方针三部分。路径选择建立在何干之的多重身份基础之上。基于教师、学者身份,何干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教育、学术和媒体三条路径。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自身特点和一定现实意义。主体、内容和场域运用多个层面的特点,彰显了何干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和特定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点。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还应认识到研究历史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应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关照当下和未来的实践。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从实践层面来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多种类型人才。应当承认,由于时代和个人条件所限,何干之的实践也存在一定局限。然而,无论价值还是局限都能给我们一定启示。我们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好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问题,应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峥嵘;;何干之在延安的一段革命岁月[J];中华魂;2017年10期
2 宋涛;;我的老师何干之[J];炎黄春秋;2006年09期
3 曹健民;社会科学家何干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4 康桂英;卢光山;;何干之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胡华;刘炼;;“用笔和口与侵略者作战”——抗战时期的何干之[J];广东党史;2006年04期
6 刘炼;;何干之传略[J];晋阳学刊;1981年04期
7 余飘;;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何干之[J];中华魂;2006年04期
8 耿化敏;张立艳;;何干之研究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余飘;;回忆何干之老师对我的教诲[J];北京党史;2006年02期
10 刘长明;;正直的“书呆子”——著名教育家何干之为人与为学简述[J];教育;2012年3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长明;“大书呆子何干之”不惧康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耿化敏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教授;我党文化战线的“大书呆子”何干之[N];北京日报;2017年
3 记者 李亚彬;中国人民大学纪念何干之诞辰一百周年[N];光明日报;2006年
4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树标;何干之教我们如何研究历史人物[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晶晶;何干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36-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梁栋;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友鹏;何干之的鲁迅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4 邵家毅;何干之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
本文编号:
2663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66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