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0-06-15 11:22
【摘要】: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祥成;刘芳;;灾荒视角下的国民政府合法性危机及其应对[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06期

2 刘森;;20世纪40年代河南灾荒国民政府赈济不力原因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7期

3 李红英;汪远忠;;华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灾荒背景下的违法问题及法律应对研究[J];中国农史;2014年02期

4 李红英;汪远忠;;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应对灾荒法律及实践中的女性角色[J];中国农史;2013年01期

5 李风华;;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义赈救济探析[J];中州学刊;2013年01期

6 何成学;;1941~1942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成因分析[J];创新;2011年02期

7 赵朝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杨勇;;1942-1943年河南沦陷区救灾措施述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段建荣;岳谦厚;;晋冀鲁豫边区1942年~1943年抗旱减灾述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政府应对[J];史学月刊;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兰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事业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识开;南京国民政府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何旭娟;张钫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欢欢;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马苗苗;1941-1943年河南难民入陕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张春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社会救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陈琪;抗日根据地社会救助事业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5 王冰;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的历史记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马健辉;白修德与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冰;“中原大饥荒”与乡村社会[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晨;山东抗日根据地救灾机制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肖丽婷;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救济事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志洁;中共冀鲁豫边区救灾事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4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14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e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