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

发布时间:2020-07-14 03:49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关于人类社会自身制度安排的思考贯穿始终。自近代以来,以“民主”为标签的政治制度安排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虽然存在着种种认识差异和现实制约,但“人民主权”的概念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当代政治生活中多元分化的政治现象的存在和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自由竞争性选举民主暴露出诸多弊端,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这一民主理论体现了对现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反思,强调以价值偏好的转换而不是价值偏好的聚合作为民主政治进程的目的,其核心是理性的公共协商。经过多年发展,协商民主理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流派,虽然在具体理论上存在多维认知,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理论的探究大多沿袭了类似的研究路径,即直面多元化的社会图景,通过追溯理论渊源和相关概念的比较阐释,分析集体理性的可能和政治共识的达成,进而在制度设计上提出建设性建议。协商民主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传播和拓展,经历了一个从引入到内化的深化过程,囊括了概念导入、观点比较、价值分析、机制创新等不同阶段,内嵌于民主政治发展的系统性框架,并为其提供路径指引和价值依托。协商民主的安排在中国由来已久,但鲜有学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详实的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明确其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原则,为此,就必须构建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撑。西方协商民主复兴对当代中国的真正意义,在于消弭了接受自由民主普世价值和排斥竞争性制度安排之间的文化迷茫,在核心价值体系和西方式制度安排之间进行了必要的剥离,这也使得当代中国可能在接受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整合自身政治文化资源,在不断完善制度架构的同时,彰显文化自信。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形成有其各自独有的历史条件,在演进路径和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的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以政治文化为变量,可以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成渊源、内在动力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和诠释,在探究二者之间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对宏观的演变逻辑和微观的变迁机理进行基于历史维度的哲理性分析。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了导论和五章正文: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在对该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厘清了本文所选用的相关概念,并对选题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章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现实需求。明确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学术解释范围,将政治文化结构细分为政治理论、政治认知、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几个方面,并通过政治文化的功能分析和社会化过程,从个体、群体和系统三个角度探讨了政治文化和民主制度之间的互动关联。第二章多元文化的兴起和民主政治的协商转向。通过对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在政治哲学观点上分歧的剖析,导出了多元文化理论中的差异政治概念,并进一步对民主政治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协商可能与共识达成进行了分析。在对多元文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之后,协商民主学者认为,政治文化的多元倾向会影响协商主体的行为和协商过程中的博弈与均衡,并会影响到政治体系内部的包容与融合。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变迁和发展。在明确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解读维度后,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分为几个阶段并进行了横纵两个方向的阐释:从1840年到1911年的,在外力强迫下被迫开始转型;从1911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初步构建和曲折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四章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维度。在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演进的政治文化语境进行总体概括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历史演进所依据的政治文化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不同政治语境下演变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具体阐释。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现实维度。提炼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作的四个政治文化基点:现代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民族意识。归纳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作的政治文化逻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性预设、民权、民本、民主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权利模式和多数人统治与积极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京文化景观揽胜[J];民主;2011年11期

2 刘清泉;一种文化景观折射出的新变化[J];新视野;1997年03期

3 张雯;叶兴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景观的保护[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鲍世行;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J];中国水利;2000年02期

5 阎贤明;论环境的教育功能[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6 ;加强阵地建设 发展特色文化[J];党建;2001年12期

7 王剑;“文化全球化”解读[J];理论导刊;2004年07期

8 白晋虎,宋立纲,边素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强市建设[J];前进;2005年04期

9 周南丰;;企业廉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J];武钢政工;2005年12期

10 单霁翔;;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J];求是;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固原市文体局总支书记、副局长 张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对策[N];固原日报;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伪文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秦岩 王衍用;如何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2年

4 张文燕;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有临终关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学校文化现象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陶世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曹学文 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曹学文;文化景观分类及其内涵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四平;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振杰邋张海涛 芦瑞;让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5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9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盟盟;回族文化变迁、整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陈慧萍;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5年

6 宋博;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大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罗骁;成都市东西向地域性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佳;甘肃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于崧;基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现代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坤花;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4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54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8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