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政治参与及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0-08-10 20:04
【摘要】: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学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程度。在我国改革步入政治体制改革深水区之时,研究与探索民主政治发展路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参与就成为了中国政治学的迫切任务之一。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原则决定了我国的政治参与发展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注重本土经验的总结和应用。陕甘宁边区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中政治民主的模范基地,研究其民众政治参与的模式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和完善政治参与有着极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对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政治参与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之后结合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我国现阶段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几点启示。全文在结构上共分四个部分: 在正文之前的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概括性介绍了边区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充实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文章的新意在此也体现出来。 论文的正文的第一部分首先进行了相关概念的阐述。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以及政治参与的途径是本章的主要内容。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其发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体制本身、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文化等客观因素和公民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及政治心理等主观条件。通常情况下公民可以采取投票、选举、个别接触、加入社团甚至是抗议行动等途径来实现政治参与。 论文的第二章从政治参与的基础条件、民众政治参与实践和陕甘宁边区民众政治参与的经验结论三个小节对抗战时期边区民众的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民众的政治参与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提供制度保障、培育优秀人才、宣传动员民众参政和进行文化教育等工作来为政治参与提供基础条件。抗战时期的政治参与主要体现在选举、加入群众组织、监督政府等民众的政治活动中。而这样的政治实践一方面展示出了民众的参政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则说明政治参与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式的,在政治实践中要遵循这一规律。 论文的第三章选取了边区村民大会和乡参议会的两则新闻报道为分析案例,对抗战时期民众政治参与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对于民主选举的全程报道,肯定了边区政府在民众政治参与中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也展现出了边区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论文的第四章通过对边区民众政治参与的综合性分析得出其现代启示: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完善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制度创新、要协调好经济发展经济平等和政治参与的关系。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参与的政治制度基础;制度创新是政治参与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而经济发展和经济平等则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21.5
本文编号:2788541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21.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矫文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8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8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