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把东北3000万同胞推向战争的苦难深渊。在中华民族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民众行动起来,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东北各族人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唯一一支进行十四年战斗的队伍。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一条重要函件,“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将‘八年抗战’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东北抗联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关注热点进入到人们研究的视野中,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东北抗联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别于中国其他抗日战场斗争:长期持久、艰苦卓绝、孤悬敌后、曲折复杂。东北抗联将士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而且在文化上也进行着英勇的反抗,东北抗联文化就是文化抗战的产物和标志。东北抗联文化是以抗联为主体,在中国东北产生的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东北广大革命志士在白山黑水间继承和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文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指导,以现代文化学理论为突破,与东北抗联的基本史实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对应,争取立体展现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待分析其特征,确定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东北抗联文化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分类、相关史料进行综述以后,拟采取系统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东北抗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绪论为本论文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东北抗联文化产生的背景。东北抗联文化产生和发展具有深邃的理论基础以及重要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针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构成内容、文化的产生发展等问题作了论述。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文化。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争是抗联文化植根的历史背景,东北地域文化中浓重的乡土气息是抗联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二者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北抗联文化。这部分为第三章到第五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为维持自身生存,坚持斗争所进行的饮食、被装生产、“密营”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工作、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建设等;精神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有抗联文学、抗联歌曲和抗联报刊等。物质文化是前提和基础,精神文化是动力和保障,制度文化是中介和手段,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第四章东北抗联文化的基本特征。这部分是本文的难点。东北抗联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于东北抗日战争年代,伴随东北抗联的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除了兼具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革命性、地域性、群众性和国际性。第五章东北抗联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来源于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强大,而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强大,归根到底来源于文化的强盛。今天总结和提炼东北抗联文化是因为它是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域下产生发展的文化,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东北抗联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和平年代,东北抗联文化更多的是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治国、治党和治军的经验,为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民族复兴的进程里,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64.3
【图文】:
说明:箭头表示领导隶属关系通过图 1 分析得知,东北及黑龙江交通组织机构基本建立,在当环境,交通状况基本得到保障。东北抗联为了及时得到党的指示,日伪军的作战行动,通常在军师两级指挥机关内编有地下交通部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永虎;闫立光;;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七七事变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年04期
2 陈松友;吕路军;;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10期
3 孙春日;;东北战场上朝鲜革命军联中抗日探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王广义;;国外有关中国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5 刘信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6期
6 金成镐;姜圣天;;朝鲜共产主义者金策在中国东北的抗日革命历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7 邵维正;;抗联精神 血脉传承——评《东北抗联》的当代价值[J];求是;2014年21期
8 艾智科;;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9 罗存康;;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的建设[J];抗战文化研究;2011年00期
10 田艳萍;;近三十年来东北抗联史研究综述[J];东北史地;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程舒伟;;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N];吉林日报;2015年
2 关捷;;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3 綦晓芹;;让文化建设成为全民的福音[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曹玲玉;论中国抗战音乐的伦理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越;东北沦陷时期文丛派与艺文志派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岩;沦陷时期哈尔滨音乐文化研究(1932-1945)[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丁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董迎轩;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尚金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88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78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