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时代精神的表达,反映了在新的全球化阶段人类社会展现出的日益相互依赖、命运与共的客观实际。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会结合成大小范围不同、或强或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的形式由原始的氏族、部落,发展到民族、国家,进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构成包括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正文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分四章分别介绍这一理念的生成基础、核心意蕴、时代意义、实践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现实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首先,这一理念的生成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前提。一种社会生产方式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合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一事实,因而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结合成更加紧密的共同体。其次,这一理念的生成具有历史必然性。人类历史必然走向世界历史,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最后,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回应时代的要求。当下,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全球性风险和生存危机,时代的客观挑战,要求人类发展观念、交往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曾经单体作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全球性风险社会,人类需要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都曾经对人类的共同命运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他们虽然不曾直接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对人类共同体的想象和深刻见解,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揭示,其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学说,蕴含着真正的共同体精神,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吸收融合了中西文明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意蕴主要包括新发展观、新全球秩序观以及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发展观,超越了资本利益至上的发展模式,确立以合作、共享、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取向,内在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的新型世界秩序建立在平等、包容和团结原则基础上,通过创新全球治理、民主协商实现,其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由于人类生存在共同的环境中,其根本利益具有共同性,因而人类可以进行对话,从而产生某些价值共识。今天,人类社会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是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界限的人类共同价值,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的基本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世界未来形势的准确研判后提出来的。这一理念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交往而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荣。这一理念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治理理念和价值理念的重大性变革,随着时间的展开,这一理念必将对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根本重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面临利益分享困境、制度共建困境以及价值认同困境。认识上的清醒有利于实践的推进,因而有必要分析导致这些困境的深层原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坚持当前与长远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求同与存异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需要发挥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观因素,是指人类主体意识的不断生成,如果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缺少人类主体意识和兄弟般关系的心理结构,人类就会成为分散的、孤立的、个体的存在,而不能成为类存在。客观因素,是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人类主体意识的生成需要在一定的现实物质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没有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人类社会交往的普遍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只能停留于美好的愿望与设想层面,而不能成为现实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通向自由人联合体必经的世界历史阶段。必须基于人类共生共荣这一根本的哲学立场和价值取向,积极探索世界市场体系和世界治理体系的合理变革方向与路径,解放和发展全球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物质丰裕程度、社会交往程度和文明交流程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峰旗;;宽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蕴[J];理论与改革;2017年02期
2 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金应忠;;从“和文化”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社会科学;2015年11期
4 黄德明;卢卫彬;;国际法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5 张曙光;;“类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6 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年08期
7 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年04期
8 罗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自觉——论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及其内涵的当代转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丰子义;;全球化与资本的双重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立群;基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李爱敏;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明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800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00275.html